2023-05-08 11:41:00 | 阅读:109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5篇
《唐诗二首》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首要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
尽 更
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词语理解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指导:
(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
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思考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四、布置作业,拓展
1.背诵古诗;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3.用课件出示导学稿。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诗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直到读熟练。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四)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进行拼读。
三、质疑拓展,小组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词语理解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
交流对首要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日:太阳照:照耀(如果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
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
生:飘浮
紫烟:紫色的烟雾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首要句。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
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归纳总结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拓展
1.背诵、默写诗文;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教学目标
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首要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自由读诗
自主识字
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
板书题目,并解题
[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
理解诗句之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看图想象,有感情朗读。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简介作者:(见附录)
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首要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三、作业布置
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白日……
所见 远望——照 生
黄河…… 遥看——看 挂
欲穷…… 近观——飞 下
所思 联想——疑 落
更上……
课题 | 古诗二首 | 课型 | 新授课 |
设计说明 |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 ||
教学目标 |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 ||
课前准备 |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教学过程 | |||
首要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首要、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首要、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首要、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首要、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
第二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首要、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首要、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首要、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
五、布置作业,拓展(用时:2分钟) |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 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三、教法: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小组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课型:新授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旧引新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处童年,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对千年以前的儿童来说亦是如此。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有几首古诗,谁来读一读?(指生读)
这边的儿童急走追蝴蝶,那边的儿童却在湖边忙垂钓。春天到了,孩子们放学后都在忙什么呢?追蝶的、垂钓的、放纸鸢的,孩子们多欢乐呀,而袁枚笔下的儿童又在做什么呢? 一首首古诗在不知不觉间读完了。这四首古诗讲的都是什么?(板书:童年趣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1.古诗二首 2.学习方法 古诗我们不是首要次接触了,其实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谁来给大家读读? (1)
解诗题 (2)
抓关键词理解古诗 (3)
感悟诗情 3.朗读方法 师:是啊,学习古诗首先要解释题意,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 古诗意思,最后感悟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遵循这些方法的一切又都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读古诗,要做到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二)
《牧童》
1.指生读《牧童》。
师:好,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首要首诗。
(1)
读准确。
师:请你来读,你读的字音准确(多找学生)。谁能读出诗 的节奏? (2)
读节奏。停顿得当,读出了诗的节奏。(多找生)
(3)
师:谁能读的既准确又有节奏?好,我们一起齐读! 2.解疑答惑,理解诗意 (1)师: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 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呢?或者结合注释,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那你还有不懂的吗?谁来帮帮他? (3)齐读古诗。突破了这些小障碍 既然没有问题了,就让 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意吧。
(4)
现在你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指生说,两位)说 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了。
(5)
(课件出示)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 什么?(板书:闲适惬意)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指生读古诗)
3.创造情境,读出感情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仿佛是绿色的海洋。侧耳倾听,“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深吸一口气,嗅到的满是泥土与青草混杂的气息。广袤的天空中悬着一轮明月,周围几颗星星,隐约可见。那投射下的银光,随着这波浪一动一漾。听!笛声和着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原来是牧童放牧回来了,他匆匆忙忙吃饱饭跑了出去。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个影子连蹦带跳的。他跑到那原野上,连身上的蓑衣也顾不得脱,就躺在这月夜的草地上休息。假如你是牧童,你是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
(三)
《舟过安仁》
《牧童》描绘的是一个小孩放牧归来到月夜下的草地上 休憩的场景,那《舟过安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1.小组学古诗。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舟 过安仁》。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起来汇报展示。
(2)小组汇报展示。
师: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一下?(两到三组)
师:听刚才史雪莹同学读的真是充满童趣,谁还想试一试朗读?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两个小孩在嬉笑间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怎样的困难?你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孩子?(板书:机智灵敏)
2.拓展想象。那这两个小孩是如何想到这么省力的方法?展开你合理的想象,说一说。(你的想象也充满了童趣,真是可爱)
3.再读体会。就这样,他们撑着伞,乘着风,缓缓地驶向远方,还时不时传来两人爽朗的笑声。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
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
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
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三首与童年有关的诗,首先首要首稚子弄冰,谁来读?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谁来解释一下? 师:带着这种可爱与童趣我们再读。这样有趣的描写,半分钟迅速积累下来,好,我们一起来读。
师:现在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独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又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 师:好,这一排从你开始,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与天真童趣。
师:这样可爱的描写,半分钟时间迅速积累下来,开始。
师:这时候,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师:
谁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诗意呢?多么天真可爱啊!女生读;
男生读;
齐读。半分钟时间积累下来,谁来试一试?齐读。
是啊,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在这儿布置一个作业。课下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童年是美好而独特的体验,无论你是一个人独处时,还是跟同伴玩耍时,还是跟家人相处时,简简单单,彼此安好就是快乐,希望你们也像诗里的儿童一样简单快乐。
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四)《清平乐?村居》
童年的美好是一人独处时的轻松自在,也是和小伙伴玩耍时的畅快,更是与父母相伴时的闲适温暖。《清平乐?村居》讲的就是这样的童趣。
1.自由读。对照课件,把字音标注在学习单上,自由朗读。
2.展示读。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3.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
4.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九、作业布置 必做:有感情朗读古诗。
选做:小练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象),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时安排
建议:2时。
首要时
前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
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二、回归整体,拓展。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二时 前导语
一、理解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
生甲:这么大声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乙: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捉不到鱼了。
生丙:我应该打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生丁:(做摆手动作)不要惊了我的鱼。
生戊:(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己:那个小孩做的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
生庚:我也这样认为,他这样做,既帮助了人,又没吓跑鱼。
师:是呀,大家说的对,这个小孩聪明又有礼貌。他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你们也原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稚子
垂纶
小儿垂钓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
借问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