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8 11:28:00 | 阅读:117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随笔,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随笔1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积淀了博大深厚的思想。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深深地感到骄傲与自豪。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教师,我深切的热爱着祖国的传统文化。当提出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我更是特别激动。近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关于传统文化的争论非常多,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也想在各种声音中,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热烈地争论无疑表明了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不管怎样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下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她植根于中华民族,生长于中华大地,当然也是最适合中华民族的。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我们每一天都在享受着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便利。同时,我们也在纷繁复杂的种.种信息冲击之下有些无所适从。我们的文化也同样经受着极大的考验。仔细思考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失去了本应有的淳朴善良。我们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当仁不让”“见义勇为”“侠肝义胆”都不知去向了,连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都需要讨论了。价值观的偏离导致了传统美德的弱化。我们成年人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已经陷入迷茫更何况孩子们呢?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从孩子开始,要建立民族自信就得从孩子们开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是当务之急。
值得庆幸的是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有远见的学校。我们学校很早就开始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系列尝试,而且在实践中证明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校开展的“晨读、午诵、暮写”系列活动,把优秀古诗文引进校园。孩子们在书声琅琅中体会出汉语的独特魅力。老师们利用传统节日指引同学了解民俗,教孩子孝顺父母,学会感恩。传统运动项目“六艺”之一的射箭,也被引进了校园,孩子们在练习中越来越胆大心细,沉稳干练。书画室里,老师带孩子学习传统书法绘画技艺,翰墨飘香;古筝教室中,老师和孩子们领略古筝琴韵,雅乐绕梁……孩子们沉浸在各种特色活动中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培养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学校也因此涌现了不少小小书画家,小小艺术家。
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上一直在的探索。我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做了一些尝试。在每周两节的特长活动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学习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我把练字、诵读相结合,再结合实际做相应的讲解。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可喜的改变,对老师家长有了应有的尊重,对同学也有了宽容友爱,言行举止不再放诞不羁。家长们反应说孩子比以前懂事了,我感觉班级管理也比以前轻松了。
在日常教学中我还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听古代的故事。不管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孩子们都会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我就尝试用经典故事来代替讲道理,这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在上课时我时常会引用几句诗文名句,每次同学们都会投来敬佩的目光。而在听我做进一步的解释时,同学们也会听得特别认真。这种引用总好过引用一些莫名其妙的网络用语吧。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我试图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文化的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文学、艺术、哲学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虽然我所知道的只是一点皮毛,但是我坚信: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会源源不断的为我们中华民族提供丰富的营养。传统并不是封建,传统不代表落后。当你真正去接触去了解她时,你一定会为她折服。只有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经过不断地浸润,不断地滋养,不断的濡染,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优秀民族精神,秉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少年。弘扬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我们作为教师都应该为民族复兴大业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
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随笔2
晚上看书,在书架上居然找到一本1995年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只是上面已经落了一层灰,经典蒙尘,愧甚。后来虽然读了法学做了律师,但本科却是学历史的。十六年前买了这本书,还有其他如《庄子》、《山海经》等等一批传统经典,但是想来却没有真正看多少进去。仅此可安慰的就是这些年来虽几经辗转,这些书却一直没丢掉,惭愧的是一直让它们在替书架挡灰尘,中国的传统文化目前大致就是这么一个状态吧。当年读本科,专业是历史教育,记得课程里有《历史文选》《古代文学》等,都是繁体字,不少都是春秋战国乃至之前的作品了。另外,还开过甲骨文、孙子兵法等课程,当时笔记记得还不错,可惜都不知到那个故纸堆里去了。课程之外,自己还曾一度对周易、八卦、阴阳五行乃至算命极感兴趣,钻研过一段时间,都不了了之,一无所成。现在看来,那时学得该算是比较正宗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大概主要在历史系了。当然,现在的社会学院学哪些东西我暂且还不知。
历史系毕业就真的是传承了传统文化吗?恐怕差得远,不排除有人真的传承了,但是我肯定没有。那会儿虽然学了不少传统文化的课程,说实话真的没有真懂得多少,现在更是基本都忘了,只是思想里或许还留有些精神。推想开来,传统文化真的快被遗忘了。如果粗略而言,我觉得传统文化重在修己并及人,进而兼济天下,而且这首先还不是指物质的,而是在于一种“德”的普适。这主要还是指儒家,释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基本是超脱现世的学问,更少有人能企及,此处暂且不论。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人之学的根本,在于求得/明了自己智慧德性的本来,并且推及众人,使之去污返真,且此二事当求得并保持尽善尽美之境界。大致这个意思,我是很难表达的更确切。接着就是下面几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几句就不解释了。
偶然又翻到这些词句,却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就是敬佩之致,老祖宗真的智慧,时至今日方悟得一点皮毛,却足以解诸多困惑。心中颇有疑问,为何当初学那么多东西,也只是学得一些词句,并不能真的体会其半点神髓?如真早点多懂得这些事理,人生才真的精彩。为何不能?大致因为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太缺少根基,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基础都没有,基本的理念都已经被其他东西填充,到了大学再学这些,除了特有悟性和慧根,恐怕也只是把这些当作老古董的无用的东西,学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哪有“闲心”去解其真意阿!而很多这些内容,在过去却是用于幼童启蒙以及小学阶段所学,差距何其之大!南怀瑾先生说现在的教育,小学学过的初中没用了,初中学过的高中没用了,高中学过的大学没用了,大学学过的,出国没用了。我还觉得,无论是大学学过的,还是出国学过的,工作了大多都没用。或许少数极其专业的例外。也就是说大家花那么多年在学校学了很多学完以后就可以完全丢掉的东西,生命可以这么挥霍吗?!而一些普遍适用可受用终身的东西却不在教育列表之中,何其惊奇的现实!南先生说,他一辈子其实都是在吃老本,用的都是13岁之前学到和记住的东西。这一定程度上是他的谦虚之辞,他平生数十年丰富精彩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想说的是他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层面的积累是在13岁之前完成的,经典都在那之前背完,终生受用。而当今,我可以想象若干年后后人会如何评价这样一段教育史。肯定有人对我此一说不以为然,哎,也不奇怪,思想完全在两个领域内,沟通就成了问题。症结呢?想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既了解现实且对传统文化一定程度的真了解,而抵制或无所谓的人,往往并不知道传统文化为何物,在他们印象中,传统文化就是长期以来被一些人宣传的之乎者也的陈谷子烂芝麻!不了解不理解,就妄下结论,迷信阿!现在其实是迷信横行而不自知。
南先生觉得真要改变教育,需要推翻目前的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估计很多人觉得疯狂,我倒是觉得这是他的痛心疾首的肺腑之言。当然,我想南先生并不是真的觉得现实可以做到这一点,只是表明了他对现行教育的根本否定的态度吧。我心里想表达的东西有很多,远不是像这样随笔发个感概,想好好写些文章。一旦动念,即觉很杂乱,无法写清楚,看来基础差,力有不逮,做学问、写文章真的需要功力啊。南怀瑾先生的著述几十本了,但他却说这些都是骗人的东西,自己真想写的书还没写,得再有个二三十年或许才能写出来,我不觉得是他的谦虚,他说的是真的,他所想的和达到的应比他现在已经说出来的更高得多。此等境界、胸怀,世人楷模。愈觉虚度光阴,直觉脊背发凉!
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随笔3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听了们的真诚讲座后,在座的老师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坚定一颗对父母的孝心,对师长,对朋友的恭敬之心。听完讲座,我的心里是沉甸甸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
对照弟子规,自己身上太多的缺点,很多都没做到过,没有想到过。回来后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过错。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幸运,有幸学到传统文化。曾经的有恃无恐、狂妄等等阻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万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但它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体悟。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就学一堂课、就看一本书后就回去激动几天以后就淡忘了,必须持续学习并从小事做起,找到在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才能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随笔4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的人是我们。气愤的是我们传统的端午节却被韩国人给申报为了文化遗产,这不的不说是一种耻辱。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盛行的今天,我觉得作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更应该宏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抵制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蚀.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叫文化呢?在中国古代"文治教化"即礼乐和典章制度等。什么叫传统文化呢?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如历史典籍等.与精神文化如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愿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我愿意多多地与朋友们分享中华文化的精华,愿意奋力探索已经被淡忘的远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个朴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视野纵贯千古,横及八荒,遨游驰骋,此乐何及?
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随笔5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种,比如元宵节吃汤圆,闹花灯、端午节吃粽子等很多很多种。今天,我要讲的是我姥姥家的一种传统文化。过年吃饺子。
过年的时候,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馅有很多种,有肉馅的、芹菜馅的、韭菜馅的等等,最后大人们会把一两个硬币放到馅里包进饺子里面,所以吃的时候要小心奥,但是谁吃到就会很高兴,因为代表着这个人今年都会好运或着发财呢。我很喜欢这个传统文化,因为我时常就有这个运气啦!
当然,还有好多种,我还要说说端午节吃粽子呢!每年的农历五月五就是端午节了,每家都会采来粽叶,包上糯米,里面再放点你喜欢吃的东西,煮熟了就很美味了,当然不光是为了吃了,是用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我最喜欢吃的是嘉兴大肉粽了,一口咬下去,油而不腻,好吃极了。
怎么样,我们的传统文化多吧,如果你知道,也可以写下来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工整、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流传至今。 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即剪纸和年画一样都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表达了美好愿望,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除夕 大年三十,年的大幕拉开了,我们就是年的主角。在这一天穿新衣、戴新帽、吃团圆饭、放鞭炮?? 吃过晚饭,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四面八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短信拜年已经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祝福方式了。 除夕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能做什么呢?经过灵巧的双手,它却可以变成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噢!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
爸爸有一套以剪纸十二生消印成的邮票,爸爸小心地珍藏着。看着剪纸世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有胆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小白兔,威武的龙,长长的小蛇,雄伟的白马,洁白的羊??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
记得每年过年时,妈妈总会买一些剪纸,如大红的“福”字,它在一个圆中套着,象征着圆圆满满、福气安康;还有那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又好似吐露着淡淡芳香的剪纸牡丹,它象征着吉祥富贵。妈妈总是把它们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看着这些剪纸,有的地方细可如春蚕吐丝,有些地方粗可如大笔挥抹,心想剪纸的人肯定是一个心灵手巧,有着聪明才智的艺术人,向人们展示了一副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让其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么精彩。 剪纸艺术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 幼儿园教师日常教育随笔范文五篇
★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感悟七篇
★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及反思记录五篇
★ 幼儿园教师幼儿教育随笔范文五篇
★ 幼儿教师教育心得随笔简短【6篇】
★ 优秀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反思中成长【五篇】
★ 幼儿教师每天随笔7篇
★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 随笔幼儿园教师十篇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