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8 11:20:00 | 阅读:109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5篇,希望大家喜欢?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1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
||
总──────分
|||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
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⑶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⑷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
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2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二、教学:
理解文章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胸怀、思想感情。
四、教学程序:
1.导入:由_的嗜好导入。板书课题。
教法、学法:激发好奇心,形成期待心理。
2.明确任务:学生归纳学习任务,教师帮助确定。投影出示。
3.导学过程:
A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边听边想。
(1)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的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
(2)内容。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
板书:上阕物————江山
下阕人————英雄
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引)
江山为何令英雄崇敬?面对大好河山,英雄是何姿态?
师生分析:上阕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因此:
(3)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3)讲解过渡句的作用
教法、学法:教师范读,学生听、思考,教师放映宇航员拍摄的长城、山脉照片,精讲点拨,感知形象。
B.文章又如何描写?怎样议论?
1.指名读上阕。
(1)_不仅会写诗作词,还会画画。他大笔一挥,展示给我们几幅画面?明确:三幅。一位同学读原句,另三名同学说说想到的画面。
提问:主席是怎样用笔的?
回答:先总写,再具体写,后小结。先实写,后虚写。板书体现。
女生齐读上阕。
教法、学乏:体味意境。
(2)质疑:“望”的位置在哪里?何以有这样的气魄?
(3)你怎么看出后三句是虚写?从“望”到“看”,视觉上有变化吗?
2.读下阕。
(1)诗人评说历史人物,贯穿一个“惜”字。“惜”从何来?
(2)谁是风流人物?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插入对_其人、时代背景的介绍。男生齐读下阕。
出示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配乐,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讲述。探索感情。
C.深化拓展:
现在,你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有新的感受吗?举例深入体会。
D.比较体验:
《沁园春.长沙》哪一句最震撼人心?
出示题板。
E.总结:鉴赏诗词的思路。
F.再品词的意境。放录音。
作业。
总体回顾,发散思维。
展开联想,鼓励求异:你由雪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总实
上阕物——江山分描写
总虚
沁园春雪评古议论
下阕人——英雄
赞今抒情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首要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概念、分类、派别。
四、字词,学生板演
沁(qìn) 惟(wéī)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逊(xùn) 妖娆( ráo) 磅礴(páng)(bó) 数风流人物(shǔ)
胤(yìn) 谛听(dì) 单于(chán)(yú)
五、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六、结合预习提示一,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54年发表背景
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词写于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七、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八、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九、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十、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内外”“上下”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十一、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十二、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十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十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习下阕。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冰:封(静态)千里 静态
(总写) 雪:飘(动态)万里
长城:惟余莽莽
登高远望 大河:顿失滔滔 实景
上阕 (具体写) 群山:银蛇舞 动态
高原:蜡象弛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想象
晴日景象 之景
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下阕的字面意识和深刻含义;
2、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注音、解释。
2、齐读、抽背课文。
二、复习课文内容导入下阕的学习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
四、划分下阕层次(分为三层)
结合以下三个问题以明确层次:
1、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2、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
3、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1、“江山如此多娇”,“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2、“引英雄竞折腰”,“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六、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首要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的首领。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优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3、“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七、赞颂无产优级英雄句子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朝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民起义首领。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八、教师归纳、总结下阕
下阕议论兼抒情,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优级革命英雄。
九、学生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十、总结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
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优级革命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
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十一、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全词、能够默写。
3、完成课后习题。
4、预习下一课。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江山多娇
过渡
英雄折腰
秦始皇
略输文采
下 汉武帝
评古 唐太宗 封建帝王
阕 稍逊风骚
宋太祖
成吉思汗 只识射雕
风流人物 无产优级
颂今 (点睛之笔)
还看今朝 革命英雄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首要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首领,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盛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毛泽东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优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江山如此多娇
引英雄竞折腰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