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返回页面
返回上一页 菜单 搜索

疑点追踪法

学大教育
来源:学大教育

2023-04-30 12:26:00 | 阅读:113

进入 >
清朝末年,浙江有张三和周生两个商人,他俩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次,他俩商量好到湖北江陵去做一趟生意。两人雇了一条船,同船主约定好第二天清早开船。

  翌日,天刚亮,张三的妻子张王氏就起来给张三做好饭,收拾好行李。张三吃了早饭,带着行李,走出家门。

  张三先到船上,因为天色尚早,就和衣在船上睡了。船主郑为利,知道张三身上带了不少钱财,起了歹心,他瞅瞅四周,灰蒙蒙,静静悄悄,没有人走动,没有船只来往,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船划到僻静的地方,将张三淹死,然后又回到原处假装熟睡。

  周生来到船上,等了好一会儿,仍不见张三的影子,就同船主郑为利一起去他家催促。

  郑为利显出很热情的样子,到了张三家门前,敲了敲门,喊道:“三娘子,三娘子。”

  张王氏忙出来开门,一看是船主和周生,问他们有什么事。

  郑为利说:“三娘子,三郎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不来,等着他开船呢!”

  “他早就离开家了,怎么还没上船呢?”张王氏有些心慌,像是问郑为利,又像是自己在推测,“能出什么事呢?”

  “这我不知道,不知道。”郑为利嗫嚅着。周生十分诧异,他与张王氏分头寻找了三天,毫无张三的踪影。

  周生怕连累到自己,便写了个呈子,禀报县衙。县官把周生、郑为利和张王氏传到县衙。经过几次审问,毫无结果。县官一会儿怀疑周生与张王氏私通,共谋害死了张三;一会儿又怀疑郑为利谋财害命。可又始终找不到证据,最后,只好糊里糊涂地把他们推出县衙。这个案子虽然牵扯到一条人命,也只好不了了之。

  后来,来了一位姓杨的新县官,据说很会判断疑难案件。张王氏找到周生,恳求他再写一份呈子,把张三失踪那天周生如何后到船上,又如何与船主一起去张三家的详细情况复述了一遍,报到县衙。杨县官看过后,着手审理此案。

  他翻阅案卷,苦苦思考,竟找到了作案人留下的蛛丝马迹。他兴奋得一拳击在自己的手心里,自言自语地说:“对,一语道破,破绽就在这里!”原来他分析了船主郑为利去张三家时说的话,他喊“三娘子,三娘子”,可见他早知道屋里没有张三。待把郑为利押来一审,郑为利果然认罪了。

  杨县官之所以能根据一句话就能断定郑为利有罪,是因为他抓住了“三娘子”三个字里的疑点,并由此追溯分析了案件的起始经过。像这样发现一个疑点并由这个疑点扩展开去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的动脑思考方法叫做疑点追踪法。

  在进行疑点追踪法时,应当注意的是:

  首要,发现疑点,不能轻易放过。

  程戡在处州(今浙江丽水)做官时,当地老百姓中有两家人私仇很深。一天,一家的几个儿子对他们的母亲说:“母亲年老多病,恐怕不会活很久了,请求用您的死来报家仇。”于是他们把母亲杀死,把尸首放到仇人家的门口,然后到官府告仇人杀母。对于这件事,仇人一时无法辩白。程戡表示怀疑,而他手下的官员都说没什么可怀疑的。程戡对他们说:“杀了人却把尸首放在自己家门口,这不令人怀疑吗?”他就自己审理这个案子,终于弄清了内幕详情,那几个儿子不得不认罪伏法。

  程戡破案,关键就在于他发现了疑点(杀了人却把尸首放在自己家门口)而不放过,并紧紧抓住了,追查下去,案情才水落石出的。

  第二,疑点的提出应该合情合理。合理是提出疑点的根据和理由。

  山东单县有个农民在田里干活儿,他的妻子给他送饭,他吃饭后竟死了。公公以此认为是媳妇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就到官府告发了她。媳妇经不起鞭打的痛苦而屈招了。从此,当地天旱久不下雨。许襄毅当时到山东做官,听说单县久旱不雨,就亲自到单县,对狱中的囚犯普遍进行了复审。当查到那个媳妇的案子时,他说:“夫妇终身厮守,这是一般人超卓的愿望。用毒药杀人,是各种计谋中最隐秘的,哪有自己去地里送饭而自己在饭里下毒的人呢?”他询问那媳妇当时送的什么饭食,走过哪条路。媳妇说:“送的是鱼汤米饭,路上经过一片荆条林,没有什么异常的。”许襄毅就照那媳妇说的,买鱼做饭,然后把荆花放在鱼汤米饭中,试着喂给猪狗吃,结果猪狗吃了没有不死的。这一来,那媳妇的冤情大白了。

  因为有冤情,所以老天久旱不雨,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但他提出疑点的理由却是十分充分的,是合情合理的,所以破此案就容易了。

  第三,提出疑点,不论它理由多么充足,但毕竟还是疑点,因此,必须在思考过程中考虑怎样才能找到充分的证据。

  古时,一个叫齐也强的农民在山间小路上走着,当他走到三岔路口时,觉得口渴得很。这时,正巧从后面赶上来一个小和尚,齐也强看见和尚腰间挂着个水葫芦,便恳求要点水喝。

  和尚心地善良,忙从腰间摘下水葫芦递过去,齐也强喝完水,把水葫芦还给和尚。和尚刚要赶路,却被齐也强拦住:“小师傅,你去哪里?”

  和尚答道:“我出家三年,官府刚刚发给我‘度牒’,我是到江宁县化缘去。”

  听了和尚的话,齐也强顿时萌生出一个恶毒的念头。他想,农民种地太苦,不如出家也当个和尚,杀掉这个和尚,自己冒名顶替,干脆也去化缘。想到这里,齐也强趁小和尚不备,将他砍死后拿走和尚的“度牒”,求人剃个光头冒充起和尚来。

  此案很快传到县衙,县令张咏接到报案。

  一天,齐也强来到江宁县,向张县令递上“度牒”,申请发给他化缘的证明。张县令看过“度牒”,目光忽然在齐也强的脑袋上停住了,发现他头上有扎头巾的痕迹,便问:“和尚是从不扎头巾的,你头上为什么有扎头巾的痕迹?”

  “这……”

  这时,张县令大喝一声:“好一个杀人犯,竟自投罗网了,来人,把他捆起来,押进死牢待审!”

  张县令的证据是十分充足的。后来,齐也强不得不将实情一一说出,服了罪。由此可见,光有疑点不行,必须要有怀疑的根据才有说服力。
编辑:xiejinping
温馨提示:免费领取0元试听课!满意在报名!
中小学辅导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