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返回页面
返回上一页 菜单 搜索

2018届高三联卷(语文)

学大教育
来源:学大教育

2019-03-21 17:54:07 | 阅读:107

进入 >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现阶段就是大量的做题解题,听过做题解题来查缺补漏,训练解题思维,下面是为同学们提供的2018届高三联考试卷(五),同学们可以看看。
2018届高三联考试卷(五)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族艺术的审美情趣
涂超
中国民族艺术内涵丰富,浩如烟海,涵盖着绘画、舞蹈、各种手工艺等,这些艺术门类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普通大众在生活生产中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艺术追求,是先人留给后人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后人艺术构思和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我国民族艺术带来了的繁荣契机,同时,民族文化的繁荣也面临着寻找断的发展之路的挑战。尤其是绘画艺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态度。继承民族艺术精髓,并在社会生活实践与创新中使之生生不息,永葆艺术魅力,是每位民族艺术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从古人认识事物的视角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天和人是合二为一的,自然界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向前发展,这一规律统称为“道”。所以,在中国的文化里,“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绘画讲“画道”,文章讲“文道”,诗讲“诗道”。古人心目中的“道”意味着凡事都有它的规律,只有按规律去做,才可能少走弯路,才能成功。其实,“道”也正是古人“”哲学思想的有力体现。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文化正逐步向全球性融合,中国绘画的审美情趣和自然属性。也正受到世界各国绘画艺术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必将对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弘扬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许多人的思想和精神都处于一个禁锢状态,从不抗争。但一些敢于冲破牢笼、思想先进的艺术家,并不甘愿屈服命运,他们以顽强毅力不断寻求人生的真谛,在探寻中自觉修身养性,自己的精神境界。以绘画为例,画家笔下的作品,大多偏重于借景抒情,通过笔墨展示自已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民族艺术作品中,这种不事结构、直抒胸臆的佳作比比皆是。同时,中国画常常以客观的主体性艺术,通过传神的笔墨,抒发画家的审美情趣及情感。
形神兼备是中国民族艺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样以绘画为例,其表现出的比较大特点,就是画家只注重审美意识的抒发,一般情况下不太刻意去造“型”,在透视方面采取的是散点透视,视点可随意构图,追求的是以神取上,妙在相似与不似之间,用神去撼动观者,使之从中感悟画家的内心情感,以这样的空间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中国古代绘画从来都是追求神似而忽略形似,作品就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展示,偏重于作品的精神之美。而到了近代,中国绘画渐渐受到西方典型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影响,审美标准也开始有了变化与,在绘画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念思想在在变,技巧随之发生变化,出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出现了类似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的作品,绘画中也开始尝试对画面进行精心构图,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但整体来讲,中国绘画艺术仍然保持着自己浓厚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人民论坛》2017年3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民族艺术门类繁多,涵盖绘画、舞蹈、各种手工艺等,它们是先人留给后人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后人艺术构思和创作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B.中国民族艺术全面反映了普通大众在生活生产中的审美情趣、对美的艺术追求,民族文化要想达到繁荣,也面临着寻找新的发展之路的挑战。
C.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它对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态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民族艺术工作者应继续扛起民族艺术大旗。
D.古人普遍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遵循着“道”这一共同规律向前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古人认识事物的角度出发,论证了“道”在中国文化里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B.文章说理充分,论证严密,从“画道”“文道”“诗道”类推,论证凡事都有其道。
C.文章将一些敢于冲破牢笼的艺术家与那些思想被禁锢、从不抗争的人作对比论证。
D.文章以绘画为例,论证画家展示内心世界足以说明直抒胸臆的艺术作品到处都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具有客观的主体性,画家常通过传神的笔墨,来抒发自己的审美情趣及情感。因此,画家要想获得审美情趣就要深入实际。
B.中国民族艺术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境界,例如绘画,画家只注重审美意识的抒发,追求以神取上,妙在似与不似问,用神去撼动观者,使之产生遐想。
C.古代中国绘画作品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展示,偏重作品内在美。近代中国绘画因受西方典型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影响,绘画表现形式等发生巨变。
D.画家的技巧随其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如出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出现了类似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作品,开始尝试对画面进行精心构图,追求形神兼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茶道之美
黄永武
我对茶道并不在行,既称为“道”,必然已超脱技艺实用的层次,而进入高远的思想境界。据我留心茶诗中强调的茶道思想,可分析为四种美感——
因寂生慧。茶的外号,有叫“冷面草”的,有叫“清风使者”的。“清”“冷”与“寂”的境界很近,人在“寂”的时刻,思虑容易集中,容易有审美的观察力。《大学》中主张“定、静、安、虑、得”,用于茶道也是如此。西方诗人拜伦说:“平静的气氛是急性人的地狱。”那么饮茶正可以治愈毛躁焦虑,而带来平静的心境。
所以古人喝茶不喜欢人多,认为“一个人喝可以得到茶的神味,两个人喝得到茶的趣味,三个人喝只得到茶的味道,七八个人喝只是分茶水来解渴罢了”。这道理与西方人喝酒相似:“请一个朋友喝酒,应把比较好的酒奉献;若请两个朋友,就让他们喝二等的酒。”朋友多了就起哄,意不在酒,会将好酒糟蹋。喝茶时比较好寂寂孤坐,毋妄毋欺,忘掉职位成就,忘掉茶叶价格,抛开功利的杂念,才能进入审关的天地,细辨茶中的“高温香、中温香、低温香”,而单是茶香里就是个繁复的世界。归心一意,期待“无我而后真我见”,进入“触处洞然”的慧境,从茶里领受静寂观照之美。
因洁生乐。饮茶的环境要一尘不染,摆设中无脏乱杂物,器皿光洁,要特别讲究卫生。若茶壶上有油光腻溃,古人叫作“和尚光”,就令人厌贱。茶杯用热水涮涮就几人轮用,则无甚美感了。泡茶的动作虽不必太夸张,但要合乎“鼎器手自洁”,手脚发髫都考究洁净,进而洗涤内心的秽杂妄念,使内外都光洁剔透。
茶比较会吸收异味,所以采茶姑娘不能涂脂抹粉,采茶季节还得断绝荤腥。茶园旁可以间种玫瑰、菊花,但不能间种菜蔬,以防茶叶吸收粪味。从种茶、采茶、焙茶、包装到冲泡饮用,全部过程都要享受这“洁”字,满眼洁净亮丽,呵气如兰,方能主客尽欢,领受生活品质之美。
因清生和。饮茶比较爱原味的清,如果要它有回甘的滋味,而添加鸡母珠,或是要它有“香功”而添加柠檬、樱桃或花瓣,都有违清的原则。饮茶时配一些甜酸的茶食,来与茶的涩苦中和,倒也不错,但不能喧宾夺主。元末大画家倪瓒有洁癖,他喜在茶内切放一种果膏——由核桃粉及杂果制成白色块状物——配上茶水,合称为“清泉白石”。有一次他招待赵宋宗室后裔赵行恕饮茶,赵只顾大吃果膏,没有品茶,引得倪瓒脸色都变了,他大叫:“俗物,俗物!不知茶的风味!”因为他品茗时忘本了
“嗜酒者气雄,嗜茶者神清,嗜菜根者志远。”饮茶的清慎,提供舒缓闲适的空间,可以纾解压力,能造成人情的和乐。不是说“国家之福,莫大于和人心”吗?饮茶时面目和蔼可亲,足以领受人情交往之美。
因雅生趣。饮茶不但要器皿雅、时空雅,还得茶名雅,“碧螺春”“碧涧春”“绿云香”“冻顶乌龙”“龙井”等都能引发山水云烟的联想雅趣。主客之间既有笑容、诚意,又要有高雅的谈吐。古人说聊天分四等:以学问书史为话题,逸趣横生的是上乘;一味话旧谈趣、兴致索放的是中乘;间或臧否人物、议论时政的是下乘;每每嗟美荣辱,撩拔是非的是比较下乘。所以饮茶要“座客皆可人”,有雅士的气质,有丰富的内涵,有高妙的谈吐,在饮茶中领受人文意趣之美。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7年11期,有删减)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首要段可知,饮茶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满足口腹之欲,用来解渴的实用层次,二是上升到思想层面,获取饮茶之道、享受美的层次。
B.作者为了表明喝茶要寂的观点,列举了西方人喝酒的例子进行类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多会将好酒、好茶糟蹋的看法。
C.饮茶时讲究“洁”,在作者来看来要做到“洁”是有很严格的要求,不仅要环境洁、器皿洁、泡茶人的手脚发髻洁,还要种茶过程洁、采茶姑娘洁。
D.元末大画家倪瓒制做的“清泉白石”茶,其中的果膏并没有喧宾夺主,但是赵行恕饮茶时却喧宾夺主了,这让倪瓒认为他迷失了本性。
5.茶可以涵养人的性情,请结合全文谈谈饮茶可以涵养人哪些性情。(5分)
6.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岁余,征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鞠人。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延。元和二年,武成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钟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即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遗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帝竟从安议。
(选自《后汉书·袁安传》,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B.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C.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D.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B.“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官员的重要来源。
C.“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安甘于清贫,严于自律。有一年大雪成灾,大家都在扫雪开路,有人出门寻食,袁安却僵卧在床,他不愿在大雪天人人挨饿时影响别人。
B.袁安执法严明,宽厚仁慈。他在楚郡处理楚王刘英阴谋叛乱的案件时,把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逐一上奏,救出了四百多家人。
C.袁安清正廉明,爱惜名声。袁安任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却没有因窝臧罪审讯过人,他的言行感动激励了很多人,在朝廷上下很有名气。
D.袁安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孟云上书请求将俘虏发还北匈奴,公卿们不同意,只有袁安胸有大局,力排众议,比较终皇帝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
(2)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即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编辑:peijiafeng
温馨提示:免费领取0元试听课!满意在报名!
中小学辅导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