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8 11:20:00 | 阅读:110
从施教的文本——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看,高一学生要独立研习尚有一定困难,因此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以下是人教版我与地坛教学实录,欢迎查阅。
1、理解、把握史铁生对命运、对生死的感悟。
2、感受朴素、真挚的母子深情。
教学方法
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上课
师:三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有一天,在我上课之前,一位学生跑到我的办公室来,跟我说:老师,我无意中看了一篇电视散文,被它深深感动了,并流泪了。一年前的暑假,我在北京,也是为了这篇文章,独自一个人跑了很远的路,专门去看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
生:地坛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接下去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多媒体显示),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生:(朗读作者简介)
师:好的,请坐。
简介中尤其要注意最后一句:他的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
大家看一下这张黑白照(多媒体显示),时间很长了,是史铁生做知青时的照片,那时的他还是四肢健全。
注意左边的黑体字,大家要注意,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这也是对他作品超卓的诠释。因此,史铁生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贯穿了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感受作品,跟随作者一起去解读生命。
从他的简介经历之中,你会发现他作品的特点,正如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作者苦难心路历程的再现,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文可以算是一篇自传性的散文。大家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关的背景信息,有吗?
生:第三页
师: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生:他等着我出生,然后……
师:这个句子我们仔细看一下,有一个定语很关键,是……?
生:“最狂妄”
师:是,“最狂妄”的年龄应该是20几岁吧,你怎么去辨析“最狂妄”这个词语,它跟儿童时代或年老时候失去双腿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的理解是,如果很小时候失去双腿,那时对人生志向不明确,没有很强的想要事业成功的欲望感,而且适应生活比较快;老年的话,那时,事业已经成功了,那时失去双腿的话,和现在年轻相比,在感情上不会太强烈,就是说,事业已经成功的话,失去双腿,对他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且年纪大了,会比较想得开。现在这个年龄的话,失去双腿,等于前途一片黑暗,突然打击了他的自信心。
师:请坐,分析得很有道理。也就是说,比较三个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失去双腿对他人生的打击是最大了。
那么作品里面介绍到的“自传性散文”信息,除了这个句子,其他还有吗?
生:第4页
师:读出这个句子来
生: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
师:这里他说到,在这篇散文里,引用了另一篇小说中的一句话。
师:大家在第7页里,也可以看到一个句子:在我的小说首要次发表的时候……
师:因此,我们大家如果去读自传性散文的话,可以从文章里面找到相关的作者背景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师:我这里有几张去年在北京拍的地坛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多媒体显示图片)。公园里的景色怎么样?如果把它与文中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相比,一样吗?( 多媒体显示问题一)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生:刚才的照片里面是芳草青青,书上写的是荒草一片。
师:我拍的地坛是生机盎然,然而作者在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怎样?你找到了吗?
生:第3页第3段。
师:读一下
生:四百多年里,它……(暂停)
师:这么好的语句怎么不读了?读下去啊!
生:它……
师:(板书)坍圮。这个字念什么?
生:tān pǐ
师:我们在理解这些句子时,可以抓住几个关键词。
生:剥蚀……淡褪了……又散落了
师:嗯,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大家对这句话含义不太陌生,就是在作者描写的景物里,已经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他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破败
师:因为景物比较破败,那他当时的心情状况会怎样?
生:失魂落魄,课文中有的。
师:对了,文中首要次写到的景物描写是,十五年前无意中进入这个地方,他当时双腿残废,是最失魂落魄的时候。
师:在破败荒芜的景物里,其实还夹杂了另一种景物特征,渗透着另一丝情感,发现了吗?
生:苍幽、茂盛、自在
师:这些词语让你看出了什么?
生:生机
师:课文的景物描写,除了这个地方,还有吗?找到了的话可以站起来读读。
生:第4页第3段:……
师:写地坛园子里的景物,还有吗?
生: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师:你把最后一句读了,前面一句是不是景物描写啊?
生:是
师:大家数一数,小院子里有好多小动物,有蜂儿、蚂蚁、瓢虫……,你们再看黑板,首要次景物描写的感觉是“破败”。那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想?这里的景物变成了——
生:生机盎然
师:刚才不是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们感觉到他心里有一种什么变化?
生:对生活有了一点希望
师:或者是说对生命有了渴望。其实,我们从这一层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希望,要不然,他老是呆在园子里,如果想不开,就不好了。
师:类似的景物描写句子还有吗?
生:第4页首要句: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师:这里怎么样?
生:这一句话象征了史铁生心中的希望。
师:他希望越来越大,太阳也越来越红,是吗?(师微笑)
师:还有吗?
生:第5页第二段第8句开始,有七八个特写镜头都是。这时候开始,他的思想开始出现了转折,他有了奋斗的目标,他要努力地活下去。
师 :具体是哪些语句,能不能读给大家听听?
生: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师:这里写了几个片段啊?
生:6个片段,即6个特写镜头。
师:从这些景物中,我们能感觉到他对待生活要怎样活下去?
师:这里的景物描写,已不是从“生机”或“破败”等表面层面去写了,我们对这些景物描写的语句要从语境角度去理解。大家看这六个片段之前的一句话: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师:这道出了自然怎样的一种特性?
生:自然亘古不变。
师:是不是自然永恒,他从自然的永恒中,也悟出了一点,他要怎样地活下去?
生:坚强地活下去。
师:对,坚强地活下去。 他也感觉到了一种生命的渴望。其实,作者在这个院子里来来去去,整整有多少年?
生:十五年。
师:那么在这十五年里,他每天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吗?(多媒体显示——问题二)
生:发呆
师:发呆十五年有收获吗?
生:有。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师:你把课文中的一段话读了一下,其实,我们稍微概括一下的话,他在这个园子里思考了人生的一个问题——
生:生的问题,死的问题。
师:还思考了什么问题吗?
生:(沉默)
师:那么你赞同刚才读到的那些观点吗?能理解吗?
生:赞同。(微笑)课文中说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师:嗯,或许,生死对大家来说可能还是一个很遥远的问题。那么大家看看,作者还在思考什么问题?
生:怎样面对生活。
师:也就是怎样——
师生:怎样活下去的问题。
师:那怎样活下去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解决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解决了?
生:——噢,没有解决。
生:(大笑)
生:他可能要活多久就想活多久,书上有这句话。
师:那他总的方向性有吗?
生:应该有的,否则的话——(支吾)
师:你觉得他会怎么活?
生:他应该有信心,有活下去的勇气。这样,以后在人生道路上就不会半途而废。
师:这是你从文章中感觉到的,是吗?好的,请坐!
师:我们大家想想,他应该究竟怎样活?
师:史铁生在他领悟了一个道理: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后,包括生命中最不堪忍受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这时,他慢慢地越出了自身的范围,开始去关注身边的人,这首要个关注的人便是他的母亲。所以,我们可以看看他如何写他的母亲。
师:文章的第二部分,时时处处散发着朴素又真挚的母子深情。或许,里面的一个句子让你很感动,也或许里面的某一种心情你也曾经有过。请大家找出来,并用心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多媒体显示——问题三)
师:你们自己跟父母沟通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看看作者跟母亲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1:第七、八页之间,有三处:① 母亲已经不在了。
②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③ 母亲不能再来园中找我了。
首要处,写出了母亲已经不在的事实。第二处,可能是一种强烈的希望,怀念母亲。第三处,写出了以前母亲对他的爱,与他相依为命,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在生活上教会了他怎样活下去。
师:这个同学找得很好,思考方式也很好,把相似意思的句子找出来进行比较阅读,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师:还有吗?
生2:第6段倒数第二行:①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仅此的儿子。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③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感人,每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都会像他母亲一样,恩——
师:慢慢说,母亲会怎么样?
生:只要自己的孩子有一点点的危险,母亲就会拼了命去救他。
师:嗯,很有感触,能不能联系自己谈谈?
生:很多的。
师:能不能随便举几个例子?
生:忘记了。
师:有没有特别让你感动的事?
生:一时想不起来了。
师:你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能感动就好!也许是一时激动,语言无法表达了,也许这是你和母亲之间两个人的秘密,是吗?(师微笑)
生:点头!(微笑)
师:还有吗?
生3:第7页第3段: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
我的感觉是要把两个“只是”、“只有”读成重音。
师:你刚才已把它们读成重音了,我们都听到了,有什么用意吗?
生:这两个“只是”、“只有”反映了史铁生失去母亲的那种非常悲伤的心情。她来世上,“只是”为儿子担忧,就说明母亲心里想的全都是儿子,没有想其他事情。在“我”四十九岁时母亲去世了,说明了母亲在有生之年不是非常的可以享受生活,而是非常苦难的日子。
师:就是当他有成就的时候,她却已经不在人世了,而且,在她母亲在世的时候,作为儿子,有时对母亲也不是那么孝顺、体贴;等到母亲不在时,想孝顺、体贴,已经来不及了。鲍明浩同学的这种解读方式也很巧妙!请坐!
师“还有吗?
生4:还有下面一句:“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生:就是在母亲去世后,他特别地感到,希望母亲能多活几年。这句话写出了他非常希望母亲多活几年,他为了母亲能多活几年,甚至可以跟世界作对,跟上帝作对,这就表明了他对母亲形成的爱是——
师:很强烈的爱,是吗?
生:对,非常强烈的爱!(生齐鼓掌)
生5:还有第6页首要段。
师:大家一起看一下。
生: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
师:怎么不读了?
生: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但是。这里母亲的爱也如山一样,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母爱(大笑)。
师:原来是情感要喷涌而出了!(师微笑)讲得很好,又很流利。大家也看到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我想知道我们同学对父母的感觉怎么样?有没有父母很疼爱你,而又不理解你的情况?
生:没有
师:那说明我们同学跟父母相处、沟通得比较好。我刚才听到下面个别同学在说“有”——就是虽然疼爱却不能理解沟通的情况还是有的。如果母亲只会疼爱而不懂得去理解,那么这种爱会让孩子变得喘不过气来,是不是啊?
生:是——
师:在这里,大家感觉应该还是比较羡慕他有伟大的母爱。“伟大的母爱”这几个字虽然通俗,但在这里感觉到有分量,对吗?
师:这种描写还有吗?别的同学也要有所得呵。
生6:第6页。“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我觉得这里说明了母亲的一种关心、担心,表现了一种真挚的毫不张扬但绝对是很深厚的那种爱。
师:你有两个词语用得很好:“毫不张扬”但却非常“深厚的那种爱”。这两个词语概括得很好。你有没有类似的感触?
生:有
师:能不能透露一点?
生:因为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大笑)
师:这种感情能体会到,太多了,那我们课后交流吧,好吗?请坐。
师:早上我在7班上课,一个同学说,他每个礼拜六下午放学回家的时间是固定的,但有一次,他心里很震撼,很想流泪。我问为什么?他说,那种感觉跟文中的母亲很相似。他的母亲也是在大门口等着他放学回来。好象他不久前跟母亲吵过架,但那次他看到母亲在大门口盼望儿子归来的那种期盼渴望的眼神时,心里非常震撼、非常感动。我不知道我们的同学有没有过这种感受。
生:有的。
师:刚才还有谁举手要发言啊?
生7:第7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师:很短的一句话。
生:是。首先,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概括,“这样一个母亲”我认为是一个既能理解儿子又疼爱儿子的母亲。一个母亲可以是很主观地去疼爱自己的儿子,但却能在精神上或者其他什么事情上又能理解儿子,比如前面一节写到的,“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较低限度的祈求。”这句话就是好象说,母亲是在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样。
师:嗯,有这样一位母亲应该很幸运。其实,你们母亲也一样,母爱都一样,是不是?只不过他处在特别困境、逆境中的时候,这种母爱表现得特别明显,是吗?请坐!
生8:第9页最后面,“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说明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我,她对我的爱就像一条无形的线一直牵着我,一直在后面担心着我的安危,所以,母亲——(支吾),(学生窃笑)。
师:慢慢来,不要急!
生:母亲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就像我母亲一样。我到奉化来读书,其实母亲也是很想到奉化跟我一起来住(学生窃笑)。但是,工作的需要,没办法来。
师:虽然你母亲最终留在了家里,但是你仍能感受到你母亲那份强烈的爱,对吗?
生:是。她以前好几次跟我提起过,但为了生活、工作,也没有办法。
我感觉他的母亲跟我的母亲差不多,所以,我的母亲也很伟大。(师生鼓掌)
师:那是肯定的。这位同学能联系自己的经历,分析得很到位,很好!
师:嗯,大家看到,文中有很多地方能引起我们的感触,还有吗?刚才举手的哪位同学?
生9:第7页。“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同学都在说母亲对儿子的爱,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儿子对母亲的爱。
师:从这个角度考虑,另辟蹊径,很好啊!
生:原文有“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的句子,这就是上帝的考虑,因为母亲活得很苦,让母亲早点进入天堂,也是对的。(生大笑)
师:别的同学都是从母亲对儿子的爱角度来谈,你换个角度,文中作者史铁生虽然在这之前,可能对母亲的爱细细地品味没有那么多,但在母亲去世后,他也感悟到对母亲的爱也是很强烈的,是吗?
生:对!
师:请坐。当然,还有一点,文中写到:(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这样一想的话,他自己心里可能也能够想得开点,要不然的话,就是要把悔恨和内疚积聚在心里了。
师:还有吗?
生10:第8页第1段。“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那时,应该说她找不到我的话,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那就可以直接找到我。
师:那我倒要问一下,她为什么不直接叫他的名字?
生:因为她不想让她儿子知道,她对儿子是默默地爱。
师:那种爱的感觉是很默默无闻的,是不是?
生:就是——(支吾),我也说不清楚了(学生窃笑)。
师:对这伟大的母爱,复杂的爱,可能一下子难以全说清楚,但你能感觉到,是吗?
生:嗯。
师:请坐。其实,这位同学刚才读的地方,后面还有一句: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看到“背影”,我们大家应该会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不过他写的不是母亲,是——
生:父亲。
师:父亲也好,母亲也好,父母的爱是一样的,对不对?
师:同学们划出的这类语句还有吗?
生:还有(轻声)
师:因时间关系,还有的话,课后再交流,好吗?
师:大家再回过头来看看,就会发现,这里母亲她那种无私的爱,母亲坚强的意志和母亲坎坷的命运,以及自己带给母亲和母亲自己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让作者在逆境中活得更加坚强,这其实也正好回答了——
生:(教师手指板书)第三个问题。
师:就是怎样活的问题,那怎样活呢?
你看了第二部分后,你感到史铁生会怎样活?
生:他一定会勇敢坚强地活下去。
师:这正好强烈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所以,史铁生他从困境走向成功,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地坛和母亲伴他同行,可以这样说,地坛是她内心的放纵,而母亲是他情感的归宿,地坛和母亲都是他精神的支柱。
所以,我们大家刚刚找的也好,读的也好,感受的也好,都很精彩!
最后要送给大家一句话,是美国一个盛名的黑人首领说的,朗读了,这话就是你们的了。
生:(齐读)“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马丁·路德·金
师:记住这句话了吗?
生:嗯!
师:今天的作业:
请大家从“苦难”、“生死”、“母亲”三个词语中选一个为话题写一段话,要写出你对它的深刻理解。
师:下课!
点评:
文本研习课型该如何教?周乐美老师的本次公开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施教的文本——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看,高一学生要独立研习尚有一定困难,因此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周老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引导、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从与一个学生的谈话中切入,抓住文本中作者人生的背景信息,紧扣一些关键性词句,让学生去理解作品的主题,顺利地解决了教学上的难点;然后以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领起,围绕三个大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精彩的“景语”,去体味作者的人生感悟;又通过对表现母子关系的重要语句(段)解读、交流、探讨,让学生去感受朴素、真挚的母子深情,可谓突出。整堂课构思新颖,启发到位,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气氛和谐热烈,各个环节自然流畅,甚至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