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16-2017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同学们可以结合答案和详细的解析,来看看自己的试卷完成情况。
一、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经济重心已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3.如图为汉代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 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 D.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
4.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
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5.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 )
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 B.物质生活水平普遍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6.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
首要,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
第二,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
第三,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7.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 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 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8.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
A.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
9.下表是1913~1920年间中国部分轻工业工厂数量的变化表:
时间 织布机(台) 纱厂(家) 缫丝厂(家) 新建面粉厂(家)
1913 年 2016 32 170 84家
1920 年 4310 69 433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发展
B.各帝国主义都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
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人黄金时期
10.1948年8月,某人写道:“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 B.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美国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经济恶化
11.“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项目工程,史称“156项工程”。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它的实施( )
A.有利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B.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
C.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12.有学者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
A.开始建立公有制经济 B.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C.导致了浮夸风的出现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13.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年底职工减少800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三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三百万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八字方针”的调整 B.中苏关系的恶化
C.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D.“左”倾思潮的影响
14.建国后,我国农村地区曾经一度出现过“专业户”“户”“万元户”等称号,对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 )
A.建国后对农村成分的划分
B.农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产物
C.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D.市场经济体系在农村地区确立
15.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这一政策( )
A.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 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
C.表明城市的开始 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
16.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这反映出中国( )
A.已经成为主导全球化的强国 B.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C.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D.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
17.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18.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 )
A.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
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 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比较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比较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 )
A.报刊杂志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B.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
C.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D.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
2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电影事业 B.铁路运输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
21.“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比较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比较南端,其中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进入印度洋后,下面的路程就比较顺利了,随后葡萄牙人依靠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材料中“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马可•波罗
22.在16〜18世纪的殖民争夺中,英国比较终笑到了比较后,成为“日不落”帝国,其中英国打败西班牙的原因是( )
A.英国具有制度优势 B.西班牙是“黄金漏斗”
C.价格革命对西班牙的削弱 D.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23.19世纪初,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规定国内的粮食价格只有在达到每夸特(约1 137公升)80先令时,才允许外国的谷物进入英国的市场。这一规定( )
A.适应了自由贸易的原则 B.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属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24.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发明 职业 成果
1765 年 哈格里夫斯 木工、纺织工 手摇纺纱机
1769 年 阿克莱特 理发匠 水力纺纱机
1785 年 卡特莱特 牧师 水力织布机
1785 年 瓦特 修理工 改良蒸汽机
A.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B.英国工业革命主推世界市场的形成
C.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
D.工业生产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
25.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 D.自由主义思潮盛行
26.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20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这表明德国( )
A.实现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
B.工业化了市民的文化水平
C.科技实力一直于英法等国
D.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27.有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 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胡佛政府的政策( )
A.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 B.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C.为“新策略”提供经验教训 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8.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书中评价道:“在新策略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可靠的。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策略”( )
A.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B.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C.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9.罗斯福新策略时期,反对者一直存在。有人称他的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可以叫做“斯大林•迪兰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构思出来的“杂种”。还有人称他为“法西斯主义者”。这些反对的声音反映出当时( )
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一些美国人对新策略的本质认识不清
C.新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D.新策略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矛盾
30.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 1972 年 4.3% 3.2% 4.8%
1973~1975 年 2.4% 5.3% 9.4%
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西方经济疲软源于美苏冷战破坏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1.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B.通过发展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C.压缩公共开支,发挥市场作用
D.增加公共开支以促进就业和发展
32.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遭到敌对分子的仇视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3.1921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八条决议规定:“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这一 规定(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34.“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工业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
35.俄国学者布坚科认为:“由于20世纪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B.以高度集权为核心内容
C.推动了工业化的迅速实现 D.不能促进苏联经济发展
36.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 91% (其中小麦增长了 131%),肉类产量增长62%,奶类产量增长105%,蛋类产量增长76%.这说明赫鲁晓夫( )
A.促进了经济腾飞 B.了国民收入
C.实现了根本 D.取得了一定成效
37.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布雷顿森林体系
3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
A.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B.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C.实现了国际贸易公平公正发展
D.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39.如表是一则招标公告,据所学知识判断,横线处应是( )
招标公告
建设单位:_______贷款甘肃庆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办公室
项目概况:环境交通走廊工程;综合交通走廊工程及老城区道路及雨污水管网系统改造;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A.世界银行 B.亚太经合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0.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海外支出费用激增,国内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却出现了美元过剩现象。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际金融体系失去了稳定性 B.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
C.美日欧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D.美国经济实力的逐步下降
41.1957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坚定地表示:“我们绝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的行动,以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并且,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这说明当时英国( )
A.主张经济全球化 B.力图自己主导欧洲事务
C.抵制欧洲一体化 D.不愿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42.2016年6月,英国“公投”投票率为71.8%,公投结果出炉是个“悲伤的日子”,显示了“我是欧洲人”的观念有了松动。这里“我是欧洲人”的观念主要是指欧洲﹣体化进程中的( )
A.军事一体化 B.经济一体化 C.国家一体化 D.货币一体化
43.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如表是1955年和1976年美国、西欧、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年份 美国 日本 西欧
1955 年 36.3% 2.2% 17.5%
1976 年 24.9% 8.1% 21.7%
A.50至7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衰退
B.经济发展助推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C.欧洲联合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
D.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44.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2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组织不同于欧洲共同体的特点是( )
A.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 B.范围遍及整个亚太地区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
45.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继美元、英镑、日元、欧元之后,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并拥有l0.92%的权重。漫画“入篮”反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A.中国国际影响力有较大 B.发展中国家主导了国际规则
C.经济区域集团化获长足发展 D.世界货币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46.2016年9月,为期两天的G20集团峰会在杭州落下帷幕。G20诞生于1999年,又称二十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 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由此推断G20建立的时代背景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两极对峙格局逐渐走向瓦解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失败
47.据资料记载,截止到1990年,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协定只有46个,1990年后迅速增加,到 2008年底增加到213个。这种变化是因为( )
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 D.经济区域化的持续发展
48.1997年12月,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当今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
C.东亚社会世界发展
D.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
49.201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著文指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出( )
A.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
B.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的领头羊
C.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
D.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50.有英国学者指出:美国霸权已经衰落,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世界未来的多级化格局仍不明朗,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已成为政治冲突比较有效的“减震器”。这表明( )
A.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化
B.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有关
C.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在中国古代,每一次官方使节的往返都伴随着礼物的“交易”。当然,在朝贡贸易中,中国王朝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只是在这一贸易体系中,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奢侈消费的需求大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他们的根本动机是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而对奢侈性消费的需求又使官方外贸的着眼点放到使用价值上,不注重货币的增值。西汉桑弘羊就主张“天下高我下,天下轻我重”,即低价出口,高价进口,使转口商人获取超额利润,而封建政府则得到使用价值的满足。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稳定经济,在多国协调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在这﹣体系下,三大国际机构产生﹣﹣世界银行前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前身GATT.同时,买现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构等。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演化为被学术界称为牙买加体系的现行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多元化;储备货币多儿化;黄金非货币化等。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
﹣﹣摘编自许珊珊《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并指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现代贸易体制的演变,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主要不同之处。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比较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城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 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5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
策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2016-2017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7: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关键信息: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皇帝.
【解答】依据材料“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可知“亲耕”涉及是“先农”,与敬天法祖无关.故排除A.
B涉及的政治领域.故排除B.
依据材料“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可知皇帝重视农业生产.故C正确.
“抑商”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经济重心已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2C: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解答】依据材料“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可知依被作物的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A正确.
B项“基本”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经济部门涉及许多方面.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的结论.故排除D.
故选A.
3.如图为汉代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 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 D.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
【】2D: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演变情况.对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是中国铁制工具迅速推广的时期.故B正确.
A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人桓谭(公元前33年﹣公元39年)比较早以文字记载了水力的利用.材料涉及的工具在东汉出现.故排除C.
题干涉及的不是灌溉工具,而且D说法片面.故排除.
故选B.
4.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
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2N:宋朝的商业发展.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的主旨即可.
【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蕃坊是蕃商聚居区,了蕃坊限制是指外国人和中国本土居民杂居,而非打破了坊市界限.
B.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很多外国商人在广州经商甚至定居,这体现出中外经济交流的频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D.外商定居中国是否开始于北宋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C.
5.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 )
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 B.物质生活水平普遍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的主旨即可.
【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中“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表明,明清时期经济的繁荣改变了社会风气.
B.“普遍”表述化,与封建社会的社会状况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一项基本的经济政策.
D.南北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A.
6.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
首要,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
第二,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
第三,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Y: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要求学生结合闭关锁国政策表现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A.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说明中外贸易仍然存在,没有断绝.
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政策,而不是国内的重农抑商政策.
C.材料只是体现了,官府控制下的贸易,没有反映出对民间贸易往来的禁止.
D.材料反映的是广州十三行的贸易规定,是当时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突出表现.
故选D.
7.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 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 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A2: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②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③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解答】在鸦片战争后,“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说法失误,排除A;
清政府推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通商,B项表述错误,排除B;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中国的农业种植受世界市场需求影响,C正确;
D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选C.
8.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
A.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894年”.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894年”可知是在甲午战争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故选A.
9.下表是1913~1920年间中国部分轻工业工厂数量的变化表:
时间 织布机(台) 纱厂(家) 缫丝厂(家) 新建面粉厂(家)
1913 年 2016 32 170 84家
1920 年 4310 69 433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发展
B.各帝国主义都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
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人黄金时期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913﹣﹣1920年间”.
【解答】根据提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一战期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故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10.1948年8月,某人写道:“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 B.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美国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经济恶化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948年”.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948年”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故选B.
11.“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项目工程,史称“156项工程”。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它的实施( )
A.有利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B.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
C.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G3: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
【解答】“一五”期间,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是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C正确.
A说法夸大其词.故排除.
B说法.故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故排除D.
故选C.
12.有学者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
A.开始建立公有制经济 B.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C.导致了浮夸风的出现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G4: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子“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B.
13.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年底职工减少800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三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三百万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八字方针”的调整 B.中苏关系的恶化
C.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D.“左”倾思潮的影响
【】G8:国民经济的调整.
【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方针.缩减城镇人口是重要措施之一.故A正确.
B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C是“八字方针”实施的表现.故排除.
题干是纠正“左”倾错误的表现.
故选A.
14.建国后,我国农村地区曾经一度出现过“专业户”“户”“万元户”等称号,对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 )
A.建国后对农村成分的划分
B.农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产物
C.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D.市场经济体系在农村地区确立
【】GE:农村经济体制.
【分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专业户”“户”“万元户”.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收入也增加.故C正确.
专业户”“户”“万元户”与成分无关.故排除A.
乡镇企业与城市经济体制有关.故排除B.
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C.
15.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这一政策( )
A.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 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
C.表明城市的开始 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
【】GK:对外开放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对外开放分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
【解答】依据材料“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可知,深圳在某些方面开始实行市场调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故A正确.
B说法.排除.
材料涉及的是经济特区的相关信息,无法体现城市的信息.故排除C.
D材料还不能明显体现.故排除.
故选A.
16.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这反映出中国( )
A.已经成为主导全球化的强国 B.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C.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D.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
【】GK:对外开放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考查开放的影响,关键信息是: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
【解答】依据材料“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结合所学知识明显可知B合题意.故B正确.
A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015年才提出的相关思想,故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故排除D.
故选B.
17.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需要掌握民国时期服饰变迁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可知,反映的是民国时期服饰变迁具有中西合璧的时代特点,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应排除.
崇洋媚外之风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故选D.
18.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 )
A.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
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 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
【】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可以看出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后,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故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仅仅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故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
B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故C项错误.
故选D.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比较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比较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 )
A.报刊杂志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B.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
C.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D.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
【】HB:大众传媒的变迁.
【分析】本题考查报刊杂志的社会功能.关键信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比较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
【解答】依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比较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并比较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等可知C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B说法.故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C.
2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电影事业 B.铁路运输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
【】H5: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通讯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电讯业在近代的发展历程:①台湾:首要条电报线1877年在台湾出现;1906年无线电报在军舰使用;②西方列强一直垄断中国电讯,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收回电信主权.
【解答】铁路运输业、水运业、航空业皆与此描述没有关系,排除ABC;
从材料当中的描述“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两句可知需要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符合题意的是电报通讯,D项正确.
故选D.
21.“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比较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比较南端,其中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进入印度洋后,下面的路程就比较顺利了,随后葡萄牙人依靠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材料中“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马可•波罗
【】51:新航路的开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以及特征来分析材料.
【解答】A.迪亚士并没有开辟到东方的新航线,只是绕过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B.达•伽马开辟了到达东方的新航线.
C.在西班牙王室资助之下完成了全球航行.
D.马可波罗没有开辟到达东方的新航线.
故选B.
22.在16〜18世纪的殖民争夺中,英国比较终笑到了比较后,成为“日不落”帝国,其中英国打败西班牙的原因是( )
A.英国具有制度优势 B.西班牙是“黄金漏斗”
C.价格革命对西班牙的削弱 D.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55:英国的殖民扩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殖民扩张,侧重于考查的是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
【解答】西班牙是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但是西班牙进行殖民掠夺的财富用于王室的奢侈腐败的消费,所以西班牙被称为“黄金漏斗”,而英国进行殖民掠夺的财富用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大量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经济,所以二者的经济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故选B.
23.19世纪初,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规定国内的粮食价格只有在达到每夸特(约1 137公升)80先令时,才允许外国的谷物进入英国的市场。这一规定( )
A.适应了自由贸易的原则 B.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属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7: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明显是用政府颁布法律的形式来干预经济,没有体现出适应自由贸易的原则.
B.材料体现不出社会各界的反应.
C.材料也没有体现出世界市场的表现.
D.中材料可以看出,政府直接规定贸易的活动,属于干预经济的表现.
故选D.
24.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发明 职业 成果
1765 年 哈格里夫斯 木工、纺织工 手摇纺纱机
1769 年 阿克莱特 理发匠 水力纺纱机
1785 年 卡特莱特 牧师 水力织布机
1785 年 瓦特 修理工 改良蒸汽机
A.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B.英国工业革命主推世界市场的形成
C.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
D.工业生产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
【】59:首要次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首要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和成果.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中的时间可知,处于首要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B项错误.
C项不能从表格中体现,应排除.
依据表格中的手摇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改良蒸汽机可以看出由于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得工业生产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故D项正确.
故选D.
25.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 D.自由主义思潮盛行
【】58:英国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需要掌握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状况,故A项正确.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自由主义思潮盛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内燃机的广泛推广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
故选A.
26.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20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这表明德国( )
A.实现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
B.工业化了市民的文化水平
C.科技实力一直于英法等国
D.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6F: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统一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德国统一以后对德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材料.
【解答】A.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德国,鼓励科学技术的研究,促进了,德国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飞速发展,材料体现不出德国的统一和民主制度.
B.材料没有反映出市民文化水平,主要体现的是德国科研技术发明的成就.
C.材料只是反映出德国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科技发明超过英法,但并没有说一直于英法.
D.从材料可以看出,德国政府设立了很多研究机构,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体现了政府在科研中的主导作用.
故选D.
27.有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 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胡佛政府的政策( )
A.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 B.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C.为“新策略”提供经验教训 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要求学生结合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以及特点来分析材料.
【解答】A.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并不是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B.美国经济的运行方式没有发生改变,材料也体现不出来.
C.胡佛的干预经济政策失败了,为后面罗斯福干预经济提供了经验教训.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是罗斯福新策略.
故选C.
28.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书中评价道:“在新策略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可靠的。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策略”( )
A.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B.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C.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D4:罗斯福新策略.
【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策略,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解答】材料反映了新策略的措施的对象是针对人民,让人民觉得可靠,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29.罗斯福新策略时期,反对者一直存在。有人称他的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可以叫做“斯大林•迪兰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构思出来的“杂种”。还有人称他为“法西斯主义者”。这些反对的声音反映出当时( )
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一些美国人对新策略的本质认识不清
C.新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D.新策略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矛盾
【】D4:罗斯福新策略.
【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策略,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策略的实质理解.
【解答】根据所学,罗斯福新策略,是在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经济进行调节,不是完全放弃市场调节作用,故A错误;
C项与史实不符,新策略实质是维护资产利益,故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材料中主要对新策略的认识上出现误解,新策略根本上是维护资产利益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B正确.
故选B.
30.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 1972 年 4.3% 3.2% 4.8%
1973~1975 年 2.4% 5.3% 9.4%
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西方经济疲软源于美苏冷战破坏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8:西方国家经济滞涨现象.
【分析】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需要掌握经济滞胀现象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时间和数据变化.
【解答】从表格中GNP下降、失业率上升可知,经济发展迟缓、停滞,从物价指数年增长率变化可知,反映的是通货膨胀,联系课本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滞涨”阶段,故A项正确.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滞涨”阶段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
生产不景气也导致政府财政开支减少,福利国家的发展受挫,故C项错误.
滞涨现象的出现,表明了凯恩斯主义失灵,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故选A.
31.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B.通过发展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C.压缩公共开支,发挥市场作用
D.增加公共开支以促进就业和发展
【】DE: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需要掌握20世纪80年代英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到1986年的3.4%”,结合20世纪80年代英美经济措施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文字“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到1986年的3.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压缩公共开支,发挥市场作用,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D两项错误.
B项是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C.
32.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遭到敌对分子的仇视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体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不满和暴动.
D项符合材料.A B C项均不符合材料,排除.
故选D.
33.1921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八条决议规定:“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这一 规定(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C8:新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解答】“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表明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34.“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工业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
【】C9:斯大林模式.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具体考查斯大林模式的优点.
【解答】A项,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B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符合材料和事实,排除;
C项,苏联经济结构不平衡发展,排除;
D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
故选A.
35.俄国学者布坚科认为:“由于20世纪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B.以高度集权为核心内容
C.推动了工业化的迅速实现 D.不能促进苏联经济发展
【】C9:斯大林模式.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具体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解答】A项,材料无法体现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排除;
B项,以高度集权为核心内容,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C项,材料无法体现推动了工业化的迅速实现,排除;
D项,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排除.
故选B.
36.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 91% (其中小麦增长了 131%),肉类产量增长62%,奶类产量增长105%,蛋类产量增长76%.这说明赫鲁晓夫( )
A.促进了经济腾飞 B.了国民收入
C.实现了根本 D.取得了一定成效
【】CB:赫鲁晓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执政后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试图斯大林模式的旧框框.他首先从农业入手,采取了三次重大措施:一是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 91% (其中小麦增长了 131%),肉类产量增长62%,奶类产量增长105%,蛋类产量增长76%.”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取得了一定成效.
故选D.
37.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布雷顿森林体系
【】ED:布雷顿森林体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
【解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故D项符合题意;
A项是军事政治集团;
B项是1995年建立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
C项是区域集团化组织.
故选D.
3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
A.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B.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C.实现了国际贸易公平公正发展
D.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ED:布雷顿森林体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解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主要是因为该体系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无关.
故选B.
39.如表是一则招标公告,据所学知识判断,横线处应是( )
招标公告
建设单位:_______贷款甘肃庆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办公室
项目概况:环境交通走廊工程;综合交通走廊工程及老城区道路及雨污水管网系统改造;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A.世界银行 B.亚太经合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EF: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世界银行,要求学生结合世界银行的宗旨和原则来分析.
【解答】A.为成员国提供长期的建设贷款,是世界银行重要的宗旨.
B.亚太经合组织不发放贷款.
C.世界贸易组织是管全球贸易的,也不发放贷款.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提供贷款,一般是一年.
故选A.
40.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海外支出费用激增,国内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却出现了美元过剩现象。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际金融体系失去了稳定性 B.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
C.美日欧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D.美国经济实力的逐步下降
【】ED:布雷顿森林体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解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经济实力足够雄厚的基础之上的,根据题干材料“美国海外支出费用激增,国内黄金储备急剧减少”“西欧和日本却出现了美元过剩现象”可以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
故选B.
41.1957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坚定地表示:“我们绝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的行动,以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并且,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这说明当时英国( )
A.主张经济全球化 B.力图自己主导欧洲事务
C.抵制欧洲一体化 D.不愿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EJ:欧洲一体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一体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可以看出当时英国抵制欧洲的联合,抵制欧洲的一体化,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C.
42.2016年6月,英国“公投”投票率为71.8%,公投结果出炉是个“悲伤的日子”,显示了“我是欧洲人”的观念有了松动。这里“我是欧洲人”的观念主要是指欧洲﹣体化进程中的( )
A.军事一体化 B.经济一体化 C.国家一体化 D.货币一体化
【】EJ:欧洲一体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一体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我是欧洲人”.
【解答】题干材料所述“我是欧洲人”的观念主要是指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一体化,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表述都不准确.
故选B.
43.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如表是1955年和1976年美国、西欧、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年份 美国 日本 西欧
1955 年 36.3% 2.2% 17.5%
1976 年 24.9% 8.1% 21.7%
A.50至7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衰退
B.经济发展助推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C.欧洲联合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
D.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D9: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题干材料表格数据.
【解答】题干材料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战后西欧的联合促进了西欧经济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和日本一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表述都不准确.
故选C.
44.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2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组织不同于欧洲共同体的特点是( )
A.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 B.范围遍及整个亚太地区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
【】EK:北美自由贸易区;E6: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的区域集团化,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洲共同体的特点.
【解答】范围遍及整个亚太地区的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故B项错误;
C项与题意无关;
D项是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成员国有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而欧共体内部成员国经济水平相当,故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45.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继美元、英镑、日元、欧元之后,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并拥有l0.92%的权重。漫画“入篮”反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A.中国国际影响力有较大 B.发展中国家主导了国际规则
C.经济区域集团化获长足发展 D.世界货币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拓展海外市场,企业的竞争力.
【解答】“人民币继美元、英镑、日元、欧元之后,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并拥有l0.92%的权重”表明中国国际影响力有较大,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46.2016年9月,为期两天的G20集团峰会在杭州落下帷幕。G20诞生于1999年,又称二十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 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由此推断G20建立的时代背景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两极对峙格局逐渐走向瓦解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失败
【】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解答】”G20诞生于1999年,又称二十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表明G20建立的时代背景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故C正确;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故A错误;
两极对峙格局瓦解于1991年,故B错误;
D材料未涉及,排除.
故选C.
47.据资料记载,截止到1990年,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协定只有46个,1990年后迅速增加,到 2008年底增加到213个。这种变化是因为( )
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 D.经济区域化的持续发展
【】GH: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是:1990年后迅速增加,到 2008年底增加到213个.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的比较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逐渐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故C正确.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故排除A.
B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C.
48.1997年12月,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当今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
C.东亚社会世界发展
D.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
【】4J:人类文明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侧重于考查的是区域文明.
【解答】通过材料中“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这说明每个地区都在发展自己的文明,各个文明之间共同发展,也体现了文明的多元化.
故选A.
49.201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著文指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出( )
A.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
B.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的领头羊
C.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
D.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解答】”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表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50.有英国学者指出:美国霸权已经衰落,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世界未来的多级化格局仍不明朗,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已成为政治冲突比较有效的“减震器”。这表明( )
A.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化
B.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有关
C.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解答】“美国霸权已经衰落,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世界未来的多级化格局仍不明朗,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已成为政治冲突比较有效的“减震器”表明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在中国古代,每一次官方使节的往返都伴随着礼物的“交易”。当然,在朝贡贸易中,中国王朝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只是在这一贸易体系中,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奢侈消费的需求大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他们的根本动机是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而对奢侈性消费的需求又使官方外贸的着眼点放到使用价值上,不注重货币的增值。西汉桑弘羊就主张“天下高我下,天下轻我重”,即低价出口,高价进口,使转口商人获取超额利润,而封建政府则得到使用价值的满足。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稳定经济,在多国协调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在这﹣体系下,三大国际机构产生﹣﹣世界银行前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前身GATT.同时,买现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构等。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演化为被学术界称为牙买加体系的现行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多元化;储备货币多儿化;黄金非货币化等。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
﹣﹣摘编自许珊珊《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并指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现代贸易体制的演变,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主要不同之处。
【】2Y: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EC: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朝贡贸易,要求学生结合朝贡贸易的特点以及影响来分析材料.
(2)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内容特点来分析材料.
【解答】(1)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朝贡贸易,以礼物赠答为主要方式,奢侈性消费为主,比大于经济目的,特别注重对外贸易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增值,对外贸易内驱动力不足,可持续性不强.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体系,不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会造成大量的财富外流,加重人民的负担.
(2)从材料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现代贸易体系经历了由关贸总协定建立到世贸组织建立的过程,随着世贸组织发展,国际贸易中的汇率和货币日趋多元化,但美元的重要地位仍然存在.现代世界贸易体系,与古代朝贡贸易相比,以互惠互利为主要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贸易体系和法律规范相结合.
故答案为:
(1)特点:以礼物赠答为主要方式;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以奢侈性消费为主;注重外贸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轻视货币的增值;内驱力不足,可持续性不强.
影响: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造成了财富的外流;加重人民负担.
(2)演变:由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随着世界贸易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中汇率和货币日趋多元化,但美元的重要地位未变.
不同:现代贸易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有贸易体系和法律规则的.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比较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城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 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58:英国工业革命.
【分析】(1)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城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居民总数约150万”的主旨及正确掌握导致明清时期城市职能转变的原因.
(2)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处于较高的丝织业”及材料二中“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的主旨及正确理解明清时期中英两国的工业类型、经济形态.
【解答】(1)首要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可归纳为卫星城大量涌现;“19世纪初,府城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可归纳为城市范围扩展;“居民总数约150万”可归纳为城市人口增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商业发展、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外来人口流入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2)首要小问,“相同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处于较高的丝织业”及材料二中“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可归纳为都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经济都较为多样、纺织业都占据重要位置;“不同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二者的工业类型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英两国的经济形态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故答案为:
(1)表现:城市范围扩展;卫星城大量涌现;城市人口增加.
成因: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业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外来人口流入.
(2)相同:都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经济都较为多样;纺织业都占据重要位置.
不同:苏州第二产业是手工业,曼城是机器大工业;曼城出现了交易所、银行等现代商业金融机构.
原因:苏州仍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曼城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5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
策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C8:新经济政策;C9:斯大林模式;GH: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分析】(1)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
(2)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本题考查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本题考查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充分利用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解答】(1)首要小问,“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首要小问,“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有从根本上斯大林模式.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充分利用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故答案为:
(1)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
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特点: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斯大林模式.
(3)贡献: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启示:充分利用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编辑: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