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返回页面
返回上一页 菜单 搜索

重庆巴蜀中高一下半期语文试题及答案和解析

学大教育
来源:学大教育

2019-04-10 20:10:51 | 阅读:165

进入 >
以下是重庆巴蜀中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和解析,同学们可以看看自己的试卷完成情况,了解自己对于高一语文的掌握情况。
第I 卷  阅读题
甲  顾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夏衍先生改编《祝福》的败笔——样林嫂怒砍门槛
魏建宽
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要去信仰什么却很困难的时代,而不去信仰什么又觉得是十分可怕的时代。
近日,读《牛汉自述——我仍在苦苦跋涉》,感慨良多!诗人牛汉是一个对中国文坛熟悉如家谱的人,文坛的风云变幻由他这样一位八十五岁的真性情的诗人来描述是令人相信的。牛汉说“在中国,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灵,真的很难”。革命家的夏衍又何尝不是如此?
1955年,夏衍奉命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为的是让电影《祝福》赶在1956年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里上映。历史就是这样富有戏剧色彩,一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鲁迅讥讽为“四条汉子”之一的夏衍,却被指定来完成鲁迅作品的改编任务。夏衍在写于1957年的《杂谈改编》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接受这一改编工作就把它看作是一件严肃的政治任务”“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不过,夏衍还是做了一些大胆的改编,他在电影的结尾加上了画外音:“……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段画外音呢?夏衍的解释是“为了使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幸福时代的观众不要因为看了这部影片而感到过分的沉重,就是说,不必为古人流泪。”这样的改编完全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出现的狗尾续貂,这样的改编显然与鲁迅小说《祝福》的整体悲剧风格极不协调。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夏衍竟然在电影中添加了一个情节,一个祥林嫂捐门槛之后仍不能被鲁四老爷同意参加祭祀于是冲上土地庙怒砍门槛的情节。这一完全背离了人物性格逻辑发展的情节处理,当时就被很多人批评。可是夏衍却以祥林嫂曾“异乎寻常”“出格”地抗拒再嫁给贺老六为由,来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进而证明祥林嫂“难道永远会是神权下面的不抵抗的奴隶么”?
其实,夏衍这样的解释不仅不能证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反而说明祥林嫂恰恰是匍匐在封建礼教下的奴隶。祥林嫂为何拼死不嫁贺老六?她正是在拼死“捍卫”好女不嫁二夫的名节啊!夏衍又说祥林嫂砍门槛“按情理只能是处身在失望、痛苦之极而爆发出来的一种感情上的激动”,既然是一时的感情上的偶发的冲动,怎能代替人物性格对情节的必然支配呢?
夏衍同样是在《杂谈改编》中,不知是谦虚还是出于其它什么目的,承认对《祝福》《春蚕》《复活》的改编“应该说都是失败之作”!为何失败呢?我想,正是因为这完全不是他个人在创作,他只不过是在遵命创作。
1959年,夏衍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全军电影剧作座谈会上,作了题为《漫谈改编》的报告。身为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这样告诫与会者:“在改编之前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首要个问题是从什么立场、什么观点、为什么目的来改编这个作品;第二个问题是想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对于首要个问题的回答,夏衍说:“我们要求的是从无产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通过分析,为着对亿万观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而改编剧本。”
读了夏衍的这一番说明,你就会发现夏衍之所以剧终加画外音,之所以让祥林嫂怒砍门槛,就是为了处处不忘新旧社会对比,有意识地突出社会主义好这一主题,突出无产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但是这一改,却完全背离了鲁迅原著的主题。这样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与其说是对鲁迅的纪念,倒不如说是对鲁迅的亵渎。
观众看电影《祝福》,看到比较后,悲剧成了喜剧,成了闹剧。祥林嫂砍门槛砍出了一场闹剧,这还罢了。苦倒是苦了那些撰文批评夏衍不该添加祥林嫂怒砍门槛的人。作家刘绍棠的儿子刘梦在回忆父亲的文章《燕赵慷慨悲歌之士——我的父亲刘绍棠》中说:“在1957年,不少人就是因为反对给《祝福》加上“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成了右派分子。”
文坛已经与政坛的风云紧紧纠结,文学已经成了政治的传声筒,作家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这个时候的夏衍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没有了自己的创作自由。文学规律已经被政治教条所代替,夏衍还是夏衍吗?此时的夏衍还能称为剧作家与戏剧理论家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57 年,不少人反对给《祝福》加上“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因此被打成了右派分子。
B、夏衍背离文学规律被政治驱使去改编《祝福》 ,夏衍就不再是夏衍,他也不够格再做戏剧家和文艺理论家了。
C、八十五岁诗人牛汉在对风云变幻的中国文坛评价时说,“在中国,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灵,真的很难”。
D、祥林嫂曾“异乎寻常”“出格”地抗拒再嫁给贺老六,说明她拼死都想“捍卫”好女不嫁二夫的名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不应该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否则作家遵命创作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   
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自由。
B、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不可能再去砍门槛,这是由她的性格决定了的。背离人物的这一
性格而去做改编,作者觉得是一个败笔。
C、作者认为夏衍在电影的结尾加上画外音:“… …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
去不复返了。”与原作的整体悲剧风格极不协调。
D、让祥林嫂去砍门槛就是为了展示她“信任很困难,不信任又很害怕”的复杂的、矛盾
的内心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衍认为,改编应该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应该越出以至损
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
B、夏衍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因此改编时他加了一个样林嫂怒
砍门槛的情节。
C、夏衍改编《祝福》 ,之所以让祥林嫂去砍门槛,其目的是为了对比新旧社会的不同,
突出无产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
D、夏衍所强调的立场、观点、目的以及艺术形式等都是在改编时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①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策略。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
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  
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绩传》)
注释:①涅:刺字涂墨。
4、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宜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
/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B、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宜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
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C、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宜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   
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D、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宜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   
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则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B、秦王赢政称帝前,普通人都自称“联”,赢政称帝后,“联”成为帝王一人的专称。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古人对“死”般都用讳称,因级别不同,“死”的说法也不样,从文中“卒”可以推断徐绩的等级应该是诸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绩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应书服役的人大多躲避藏匿。徐绩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针对《神宗正史》 久未编成的状况,徐绩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 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C、皇帝曾命令徐绩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绩一再推迟,不肯与蔡京共事。 后来在徐绩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京城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D、大观三年,因茶盐法已成为百姓苦痛,徐绩建议皇上诏令有关部门研究商议,勉力行
可解决。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诸(10分)
(1)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                                                                            
(2)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题
临江仙   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比较索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5分)
答:                                                                             
9、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 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荒谬心态。
(2)荀子在《劝学》 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白己的两个句子是:“       
,                        。”
( 3 ) 《昆琶行》 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
乙阅读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一(4)题(25分)
黄昏  英·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背向着公园栏杆围起来的长方形草坪。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若明若暗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一点儿也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经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心事重重,眼前的景色与他此刻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他们把失掉的好运、破灭的希望深深地掩藏起来,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他们寒酸的衣衫,压弯的双肩,忧郁的目光,在暮色中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起码,他们不会被人们认出来。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远去的背影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所占据了。年轻人衣着虽然比较考究,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新来的人一屁股坐在长凳上,同时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吐字之清楚就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里揣摸着年轻人的这番表演准是为着引起他适当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坦然得令人不能产生一点怀疑。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比较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克夏广场的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在几个星期前给拆掉了。旧址上盖起了一家影剧院。出租汽车司机给我介绍了另一家旅店,远一点儿,可我只好去了。我刚给家里人写完了一封信,告诉他们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坐落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当然了,我可以打电报给家里人,叫他们把地址告诉我,可是这封电报明天才能收到,而眼下我身上一个钱也没有了,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我兜里只剩下两便士,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接着说道,语调里多少带着点委屈的口气。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记得有一次我也经历过这么一件事。那是一个外国的首都。不过那次我们一行两人。事情显得更离奇了。幸好我们还记得旅店紧靠条什么运河。一找到运河,我们就顺着它找到了。” 
听完这段往事的叙述,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在国外,我还不会这么发愁,”他说道,“总可以找到领事馆,得到必要的帮助。可是在自己国家里,一旦陷入困境,真是束手无策。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比较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他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葛尔特茨比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不过,在他那高傲的表情中,总显得有几分疲倦的样子。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这一点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香皂,包装和封记都要跟刚从铺子里买来的一样,那他准可以成为这一行业里出类拔萃的人。干他那一行,什么都得事先想好。要有这种能力,而且是无限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个歪才。”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关切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失落着一个椭圆形小纸包,外表和店主人精心打上封记的一样。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顺着那暮色笼罩着的小路追了下去,焦急地寻找着穿浅色大衣的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遍寻不见,已经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他发现要找的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年轻人神态犹豫地站着,显然拿不定主意,是从海德公园穿过去好呢,还是直奔耐茨布里支的熙熙攘攘的人行道。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的真实性的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一定是您坐下来的时候从大衣兜里滑出来的。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那时一切证据都对您不利。如今,既然我听取了香皂的证词,我想我也应当服从它的判决。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从而解除了这个问题上的疑虑。 
“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的地址,”葛尔特茨比继续说道,“您这星期哪天还钱都可以。这儿是您那块香皂。可别再丢了,它可是您的好朋友啊。”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说道。接着,几句感激不尽的话脱口而出。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朝着耐茨布里支方向急忙跑去。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葛尔特茨比自言自语地说,“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困境中脱身,这种慰藉降临得太突然了。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比较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带有强烈的悬疑色彩,以传神的人物刻画、巧妙的情节设计,富有戏剧性而引人入胜。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心灵秘密· 当年轻人‘’神情坦然”反而引起葛尔特茨“警觉”后, 葛尔特茨却“不动声色”地问起他的遭遇,这说明葛尔特茨比此时不太相信年轻人说的话并在内心告诉自己要与年轻人保持距离感。
C、作者塑造一位“气概已趋衰退”的老先生,目的是用他来反衬年轻人的灵活、狡挤与设局的高明。
D、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笼罩大地,月光微弱,亮光点点的景色,一方面为人物活动设置凄凉的背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葛尔特茨比怀疑一切而终至被骗的可悲结局。
E、在情节设计中所安排的出人意料的结尾,有力地表现出小说的批判性,使小说风格共有了“欧·亨利”式的滑稽,耐人寻味。
(2)葛尔特茨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小说以“黄昏”做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用这个标题的。( 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比较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 作为社会人,学生同教师是平等的,只有建立平等关系,师生之间才能像朋友一样在学习中互相启迪,互相质疑,学生才敢力排众议,与教师同辫,                      。
② 在宋代文人当中,由于仕途坎坷,而造就了豁达性格的苏状,除了为文为诗潇洒豪放以外,他的书法亦                         ,别具风貌。
③ 一边打着标语,一边放飞和平鸽,还把新近电影《疯狂动物城》 里的一些元素放到了运动会的入场式中,这种                              的设计令师生们赞不绝口。
A、独树一帜  标新立异  别出心裁      B、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别出心裁
C、标新立异  别出心裁  独树一帜      D、别出心裁  独树一帜  标新立异冷
13、一老外来华留学4 年,主攻汉语。临毕业.参加中文晋级考试,题量超少,暗喜。再仔细一看,懵了!题目是要求写出各组句子中两句话的区别。请你选择出老外答错了的一组。(3分)
A、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老外答:① 冬天:尽量多穿;
② 夏天:要根据自己能穿多少的限度去穿,意即,不要穿得太多。
B、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老外答:① 剩女看不上任何人;
② 谁都看不上剩女。
C、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老外答:① 你就等候着我的到来吧;
② 你就等会儿,我过去找你吧!
D、单身的原因,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
老外答:① 原来喜欢一个人过,不喜欢两个人过,所以单身;
② 现在只是喜欢个人但还没跟那个人在一起,所以单身着。
14、填入下面段文字横线处的语旬· 比较恰当的一句是(3分)(  )
《易经》往往以辫证之法,说明事物因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吉凶,不做化的决断,                         。 它说,人生世态是吉凶悔吝,一个亮亮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时候,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都会遇到吉的、凶的、悔的、艰楚的事情。 爻辞里叫你在这种处境之下积极的心态,像苏东坡所说,就算否极的时候· 它也不会太长久,只要你处在一种中正之状态,不要左右摇摆,这个否的状态也不会长久的。
A、人们由此而认识客观事物
B、无疑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有重大的启示
C、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由此而得到重大启示
D、客观事物因此而被人们所认识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当你看一部经典的时候,不是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去看它、而是非常清醒地去分辫它的精华和“糟粕”的时候,    ①    ,会读不下去。可是,当你看的时候你必然知道,它因为有这样的精华,     ②    ,它因为有这样的“糟粕”,才凸显了它的精华。它有时候是浑然一体的。譬如庄子叫你无为、无功、无求,彻里彻外的无所作为,我们当然不能认为这是庄子书的“糟粕”,他是极而言之.当你不理解时,自会以为是“糟粕”。就像当我们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时候,遇到种种困顿,要有一种心灵的释放,      ③     这个事儿过去了之后,你再继续用孔子的思想。这样的话,我们在读不同的经典时,思想就更丰富,更有容纳性。
16、给下面的漫画命名,并说明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35个字。( 6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撇开与按捺”为话题作文,不得少于800字。
有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其中,“若”字的一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
重庆巴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半期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B(主观当作“政治任务” 与客观“被政治驱使”是两码事。夏衍就不再是夏衍,他也不够格再做戏剧家和文艺理论家了”也误解了原文意思)
2、D(“信任很困难。不值任又很害怕”是在说一个时代的特征,不是用来解说样林嫂的内心的。)
3、C (作者认为夏衍让祥去砍门槛是为了对比新旧杜会的不同.突出斗争和反抗精神,而不是夏衍改编的目的。)
4、 C
5、D(徐绩的娜级应该是士大夫而不是诸侯〕
6、C (不是蔡京提出的异议,而是“有人”)
7、 (l)徐绩正直公正,尤其被皇上礼遇推崇,却未被重用,当时的议论为他感到惋借。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8、 ① 衰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盼归:( 3分)
② 又留恋此地.舍不得离开的情感(2分)
9、运用寓言于景的手法(2分),表达了凄凉的心境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2分)
词人设想,他己登上归船,听着敲打船蓬的雨声,又见断桥的杨柳迷蒙,于是现出心境的凄凉:(1分)通过景物的渲染,含蓄表达了心中恋恋不舍的离情。(1分)
10、(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1、(1)选A得3分,选B 得2分,选D得1分。选CE不得分。
(D项“凄凉”、“怀疑一切而终至被编的可悲结局“表述不准确:C 项目的不是反衬,更不能说年轻人是灵活、高明等;E设计出人意料的结尾不是为了表现批判性,“滑稽“亦不对。)
(2)① 失意落魄者。黄昏时,他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无所事事地观察着夜色里那些     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其实,他自己也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
② 心存戒备又乐善好施。年轻人“神情坦然”他便“警觉了起来”:当他看到地上的“香皂”认为是自已误解了年轻人之后,他马上前去追赶并对年轻人施以救助。
③ 自以为是又善于自我反省。他先通过“香皂”一事儿断定年轻人是在设局骗人,后来他在凳子下发现了香皂后,追去救助年轻人,然后自我反思:“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3)① 作为线索,贯穿故事情节。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
② 作为重要物品, 推动情节发展。年轻人用香皂设局,葛尔特茨比因香皂怀疑、相信、救助年轻人,故事因老先生找香皂而揭谜,全部情节在买香皂、失香皂、疑香皂、还香皂、找香皂中向前推进。
③ 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穷困的年轻人却讨厌旅店里的香皂,说明人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葛尔特茨比觉得年轻人如果在香皂的包装、封记等细节上多用心思设计便可以成为骗子行当里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一具有讽刺性的想法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
④小说以老先生回找香皂结局,给故事造成很大的悬疑性。是年轻人单独行骗还是老先生跟年轻人合伙行骗?
(4)意蕴:
①象征“黄昏人生”,“黄昏”是“失败者的时刻”。
②象征“黄昏社会”,老先生气概已衰、葛尔特茨比上当颓废,年轻人沦落苟活,所有人命运没落、希望破灭,整个社会就像黄昏一样模糊暗淡,而里边混迹的就是一群偷生的“失意者”。
使用这个标题的:
①从环境角度看,黄昏,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人物的出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昏暗模糊的背景;
②从情节角度看,因为是黄昏,才使得老先生不能发现自己丢失了香皂,“我”没看到香皂,年轻人也因为没能看到香皂而使自己露出破绽,被“我”识破,这样的情节,起伏转折,耐人寻味。
③从人物和主旨看,三个失意落魄人物黄昏时在海德公园的经历很好地展示了“很好人生”与“黄昏社会”这一深刻的主题。
12、B
13、C (① 你就等候着我的到来吧;② 你就准备着我去收拾你,给你好看。)
14 、B (保持前后主语的一致性)
15、① 你会处在一个困境中(从后文“会读不下去”可填此处)
② 才能有这样的“糟粕”(从后文“这样”可填此处)此处)
③ 可以先选择不为(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释放”等信息可填
16、命名:“6” “9” ”之争或者“ 6”“9” 或谁是谁非?
寓意: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下结论失也许会片面失当。或:固执己见,失当片面。
或:换个角度(位置、方向)看问题,也许会有不同的结论。
17 、约
古文翻译:
徐绩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被举荐为进士,被选拔举荐为桂州教授。朝廷的军队讨伐交趾(今越南),转运使发文征召徐绩从军。运军饷的道路凶险,瘴气弥漫,服役的百姓大多躲避藏匿,(官府)捕获一千多人,使者命徐绩杖打百姓,徐绩说:“这些人的确有罪,但都是些饥饿瘦弱困乏之人,不能承受杖打,姑且染黑臂膀以示警戒,这样做就可以了。”使者发怒,想要连同徐绩弹劾,徐绩据理力争,秉持自己的主张,使者不能强行改变。
舒亶听说他的名声,将举荐他为御史,徐绩不齿他的为人,拒绝不回应。徐绩担任通州通判,海边有防护大堤,废弃未曾整治,每年海水泛滥成灾,百姓以此为苦。徐绩亲自督促防卒防护筑修,堤成,百姓依赖徐绩的功绩而得到好处。
徽宗即位,升迁为中书舍人,修订《神宗史》。当时绍圣年间结党结盟的现象在朝中还存在,人怀贰心,来阻挠新策略。帝对徐绩说:“我每次听百官进谏回答,不是欺诈就是谄媚,只有你是骨鲠之臣,是我所倚赖的。”诏令与蔡京共同校订《五朝宝训》。徐绩不愿与京共事,坚决拒绝。迁任翰林学士。国史长时间未能修成,绩说:“编修《神宗正史》,已经历14年了,未能成书。这是因为元佑绍圣年间的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门主管依靠司马光的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乎采用王安石的《日录》,各自著述,所以评议一片杂乱。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哪一家能没有呢?我认为应该全部取用,参验修订是非,集成大典。”帝认为言之有理,命徐绩起草诏书警戒史官,使他们尽心选取剔除,不要使史书失实。徐绩与何执申一起在宫中随侍皇上,蔡京用皇上旧宫僚的身份,常常曲意逢迎两人,徐绩未曾稍稍降低节操。请求归省看望生病的亲人,有人进言说翰林学士未有出京的,帝说:“绩请求谒告归省罢了,不是离开朝廷,(你们)怎么想要轻易改变他的诉求。”
大观三年,为太平州知州。应召觐见,极力阐述茶盐法已成为百姓苦痛,帝说:“因为财政用度不足,(所以推行茶盐法)。”绩回答道:“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现在国库空虚,只要陛下明确诏令有关部门,研究商议,勉力行事就可解决。”帝说:“长时间没见你,今日一见才听到美芹之献。”蔡京从钱塘应诏回京,用隐晦的言辞打动徐绩,说:“您的功绩在伯通之上,伯通已经位居相位。”绩笑道:“人各自有自己的志趣,我怎么能因为利禄而改变呢?”京惭愧不能对答,绩也始终未被重用。
徐绩因病辞世,年79岁。徐绩正直公正,尤其被皇上礼遇推崇,却未被重用,当时的议论为他感到惋惜。
 
编辑:J.F
温馨提示:免费领取0元试听课!满意在报名!
中小学辅导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