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03:45:00 | 阅读:103
课后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利用不同的解题办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后,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重要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度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办法:首要,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重要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身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办法,利用首要、二种办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办法。
(1)首要类的解题办法——聊聊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到底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办法—结合自己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是考查从作品中得到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怎么云改正或抵制。
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保留下来,但有些同学却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
【误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不要在翻译时出现个别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误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例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误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纠错】例3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例4中的后半句也没作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由于翻译不彻底而造成了文白掺杂,不伦不类的错误。
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达两个意思,翻译时应当拆开,可有些同学把它当成一个词来处理。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误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区。
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一些同学在翻译词语时只会简单组词,把一个单节的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不会结合语境,换用另一个词语来翻译。在文言翻译中应该结合语境适度增加内容,不要简单组词。
例7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误译成】精神更为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作意译,而应省去。还有一些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素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嗦赘余。
例婴之亡,岂不宜哉?
【误译成】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还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范氏富,盍已乎?
【误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古代汉语中存在倒装句,倒装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再作翻译;此外的一些句子,虽不是倒装句,但因为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所以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则,因此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误译成】他孝顺恭谨,传到他的族人中,他讲信用和道义,彰显在朋友间。
一、文言实词学习
1.汉字字形推断法
汉字就其形体而言,形声字居多,我们能够采用这一特点推测我们不很熟知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如“诛”是形声字,从言朱声,本义是以言语批评、谴责人,声讨、讨伐,惩处、杀戮是它的引申义。
2.语法结构推断法
即考查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刃”字,处在谓语的位置,就应该活用为动词,取“杀”义。
3.整齐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能够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中的“取”“举”“割”“收”四个词的词性是相同的,词义是相近的。
4.上下文语境推断法
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所以,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如“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谢”就需联系上下文来断定其义项,它的上文是项羽要“击破沛公军”,项伯来报信给张良,张良将项伯引见给刘邦,刘邦有求于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下文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由此,我们能够推断出本句中的“谢”该取“道歉、谢罪”之义。而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句中,则应断定“谢”该是“告诫”之义。
5.成语词汇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些实词的意义今天虽不常见,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中仍保留着。在解释文言实词时,能够联想有关的成语词汇来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如要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的意义,联想成语“日薄西山”就不难推断“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二、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六看”
1.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能够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如“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2.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以”和“而”一样,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3.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的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通过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又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中“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同时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4.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能够通过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如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卷)表推测语气,大概;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首要个“其”表反诘语气,难道;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语气,还是;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表命令语气,一定。
5.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能够根据删除或替换的办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如正确判断下列四句中“以”字的用法: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要确定“以”的词性,就可先利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详细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此题还能够根据“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6.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句中的虚词的用法,可通过句式特点开展推断。如“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为介宾短语,推断出“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泛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知道课文出处并正确理解是成功的重要。
三、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技巧
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如“演练”例2第3题要求选出“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其中第④句“乃改行,投身军营”,就与题干明显有差异,只是说明罗提督改邪归正。所以,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所筛选的信息与题干的要求是否一致。特别注意谁的(是不是这个人的)什么性格、特点(是不是他的这个性格、特点)。
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选项所给的信息句都是孤立的,但我们绝不能孤立地去妄加揣测,一定要把信息句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句子的意思,从而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等。实际上,在阅读时就应该对文章信息开展初步筛选,去粗存精;然后就能够将信息句在文中更快准确地定位,并可以很好地把握住其信息指向,以便我们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又如“演练”例2第3题要求选出“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其中第⑥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必须回到原文中,这句只是他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开展努力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因此对或之因此错的原因,从而筛选出正确的信息。还如“演练”例2第3题要求选出“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其中第①句“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就有一定的迷惑性,比较后发觉,原文句子只是交代了罗提督所做的平常事情。
四、文言文阅读文意理技巧
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选择题,都是通过语境提供的已知信息开展科学的猜测、选择、推演,从而破译未知信息。人都在文章细节处大设迷障,干扰分析。人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设障,我们的应对有:
1.顺序:颠倒、混乱
人故意颠倒事情进展的时间,调乱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人为地制造选项错误。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理清事件进展的先后顺序,能够对事件开展大事年表式的简要罗列,迷障就自然而然地破解。
2.事迹:遗漏、添加
人故意遗漏或随意添加事件行为,导致理解题的内容无法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
要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应全面疏通文意,罗列事件清单,然后针对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相应文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字、词,比对无误则正确。如“演练”第4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中的d项,说“罗提督功成名就后”,便是添加信息。
3.因果:强拉、臆断
人对原文的事件与行为主观臆断,或把本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几个事件强拉硬扯,形成既定事实,以误导考生。如“演练”第4题要求“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中的d项,说“罗提督……让他人提醒自身,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只要你回归原文,揣摩一下原文意思,便会发觉原文“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无“让他人提醒自身,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之意。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或暗示前因后果的虚词,如“以”“所以”“为此”等,另外剖析原文内容的内在关系能否构成因果。
4.词句:误解、偏差
人有意无意地错误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句,对常见的多义字词或古今异义词浅显理解,导致内容理解上的严重偏差,以偏概全。如“演练”四川卷第4题要求“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选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其中c项有“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原文中“非霸王之臣”,根本没有反对的意思,只是谦虚地说自身不是那种靠征伐帮帝王称霸天下的臣子,这就利用了误解法。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特别关注原文中的一词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
5.对象:杂糅、失当
人有意无意弄错对象,或者故意将他人的事情混淆在一起,特别是文言文有不少省略,省略的对象很容易搞混,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失误。
此类题目是针对文中人物众多,答题时间紧而不易理清头绪而设置,因此考生只要耐心地理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能够轻松地找出错误。
五、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假如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假如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通过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拿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能够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能够先放一放,留待比较后推敲斟酌。
(三)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
“言”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特殊词语辅助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
“以”一般在中间,“耶”“乎”常常表疑问(?),“矣”
“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四)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同时还能够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
六、文言翻译题学习
(一)文言文翻译四个步骤
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语句中关键的语法现象。能够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关键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身的注意。
2.切。将文言文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
4.誊。在逐一查对落实到位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卷上。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便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便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二)文言翻译关注六个采分点
1.句子大意。要联系详细语境开展准确翻译,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
2.重要实词。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句中重要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3.关键虚词。一般状况下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也便是说句子翻译时,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顺,包括语气、衔接、上下句连贯等,都要注意关键虚词的用法。
4.词类活用。根据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的词准确地译出来。
5.固定结构。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常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
6.特殊句式。要特别注意译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全。
好了,关于高中文言文翻译学习有哪些这个问题学好网军军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若还有更多疑问,可以点击右下角咨询哦!学习是每个一个学生的职责,而学习的动力是靠自己的梦想,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自己的梦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责任的表现,也就和人失走肉没啥两样,只是,同时知识也不是也不是随意的摘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要把我自己生命的钥匙。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