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返回页面
返回上一页 菜单 搜索

生活中的心理学:八个有趣的案例分析

学大教育
来源:学大教育

2020-09-18 03:40:29 | 阅读:148

进入 >

1、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

原理:个体在学习中对刺激给予编码处理时,他另外将之编码为形码、声码、意码(文字如此,人物也是如此)。在语文学习时的记忆的编码以声码为主,长期记忆的编码则以意码为主。

分析:对熟悉的同学,我们已将他(她)与意码建立了直接联结,而不象比较初认识时需将精力放到形码的记忆上,我们一见到他(她)就直接在脑海里潜意识的反映出与其性格相符的词,譬如:乐观、开朗、或内向、忧郁,即为意码。若此时声码的解码无法开展,或声码无法与意码、形码建立联结,自然就叫不出对方姓名。

2、有一个男孩追了一个女孩很久,女孩有一天睡觉之前突然喊道:完了,我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了!室友们便坏坏地笑着说:完了,你爱上他了。

分析:当女孩慢慢开始接纳男孩时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意码的编码上,将其编入长期记忆。此时女孩会更多的思考与意码相关的人品、气质、性格,而可能忽视了对其形码的检索,即会出现一时不记得他相貌的现象。平时你是否会常常在某一时刻不记得爸爸、妈妈或男友的长相呢?由于在熟悉之后,你会更关心与个人魅力有关的意码,而非形码。

3、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你受了很大的伤害,几年之后,你再想记起的时候突然发觉对那段感情的记忆很模糊,甚至不复存在。

原理:长期记忆不可能遗忘,只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检索方式。动机性遗忘(针对性失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分析:回忆痛苦经验时,将使人回到痛苦的过去,为避免痛苦感受在记忆中复现,因而当时者学到对自身加以压抑,将意识中不开心的经验刻意施加压力,将之压抑在潜意识之中。人的大脑是有保护机制的,记忆太痛苦了,才要忘记。把遗忘的记忆从深海中打捞出来,你也许会痛不欲生。按精神分析论的解释,除个人生活中重大灾害的压力可能导致失忆症之外,个人的心理冲突,也是形成失忆症的原因。诸如个人在情绪上的一些内在冲动或欲望,如不为个人理性所接受时,两方面冲突的结果即可能形成遗忘。

4、你能记得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吗?

三岁以前的幼儿,对事物比较感好奇,事事好问,求知是一生中学习效率比较高与学习事物比较多的一段阶段,然而到了成年之后,很少有人能清楚记得三岁以前的事。

原理:幼年经验失忆症

分析1:由于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间正是恋亲情结(恋父或恋母情结)形成时期,儿童因心理冲突而生的压抑。压抑使其变为潜意识,导致不能记忆。

分析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理论的解释,人在三岁以前并非没有长期记忆,只是由于幼儿在当时对讯息处理时,尚不能使用语文作为心理表征的工具,即未将语文的声码、形码、意码输入到长期记忆中,因而不能用语文去检索记忆以回答问题。

5、一个人在失恋之后,为使自身振作起来,会马上投入另一段感情。这是不错的疗伤办法。

原理:遗忘干扰论

分析:遗忘是新旧经验彼此干扰的结果。投入新的感情,经历新的感情体验,可以干扰对前一段感情的记忆,从而达到干扰遗忘的。

6、一位未婚女子与其男友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其男友提出分手。那女的却说与他发生了关系,要其负责任。但其男友却说根本没有此事,除正常的恋人之间的行为之外,并没有对她做任何事情。但那女子却能将他们怎么发生关系的过程描述地非常具体,根本便是亲身经历的样子。直到医院诊断她还是时,她依旧坚信自身确实与男友发生了关系。

原理:记忆扭曲现象。记忆扭曲的方式有两种类型:一为量变或将事实简化,或将情节减少;一为质变,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

分析:个体接受刺激、讯息处理的方式是选择性的,很可能在开始时的感官记忆或记忆时期,根本就未将刺激的特征照实收录。

贮存在长期记忆的讯息,既须与原有的旧经验交感,又须与新进入的讯息互动。新旧讯息的交感互动的结果就产生了认知结构改变的历程。据知道那位女子看过多本关于性交过程的书籍,她将男友的形象剪贴成了书中的男主人公,将自身剪贴成了女主人公。在与男友交往时不断与书中的讯息发生交感互动。时间长了,就发生了记忆扭曲,即分不清是真实的和还是幻想的。

7、一对有家庭暴力的夫妇来做心理咨询,丈夫真心爱妻子,却又总对其施加暴力,之后又会十分后悔。心理医生让他们面对着座谈,像在家里一样的谈话。经过1个小时之后,医生发觉妻子很会说,而且总是很有道理,丈夫却总是无辞可对,面对妻子的责问手足无措。

原理: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由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人的行为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剥夺状态、生理唤起以及冲突都为行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给蒸汽机车供应燃料一样。在这个模型中当机体的需要获得了满足,它的驱力降低时,它就停止反应。

分析:当丈夫与妻子发生口角时,因为妻子一直都说的在理,而丈夫却处在语言剥夺状态。当处于尴尬的紧张情境下,便会用打人这一行为来降低紧张度。但行为有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的,因此打妻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爱妻子并无矛盾。

当人处于被剥夺状态时便会变得不理性,会恢复小孩的幼稚心理,打妻子为了得到战争胜利好让妻子闭嘴。就像小孩在商场里为获得玩具,躺在地下哭是一样不讲道理的手段。人类往往能够把一切畸形的行为都与小孩的行为相类比,由于一切畸形的行为都是由不成熟的思维导致的。

8、一个三岁小孩跟五岁小孩一起看电视,在电视中有一个小孩a。小孩a将自身的糖果放到地上的纸盒子里,然后关门出去了。这时走进来一个大人,他将纸盒子里的糖果转移到了一个衣柜里。问三岁和五岁的小孩:小孩a进来后会在什么地区找糖果?三岁小孩和五岁小孩分别会如何回答呢?

原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三岁的小孩会说a会在衣柜里找,五岁小孩会说a会在纸盒子里找。

分析:三岁的小孩不了解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觉得既然自身看到了糖果是被放到了衣柜里,他就不能理解为什么a会不了解。而五岁小孩已经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把自身放到a的位置来思考,因此他了解a并没有看到糖果被转移了位置。人的思维总是在变化着的,善解人意这样的品性却没有人们天生的,而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去学习,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便是学习常识心理学的过程。有些父母总会责怪子女太自私,不会替别人着想。看了上面的实验结果,我认为父母应该看到期待,或许您的小朋友现在总是不懂父母的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学会角色互换,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学好网小编介绍你继续观看:你舍友说过比较奇葩的梦话是什么?
校园十大诡异传说,你的学校有几个?
总是忍不住看手机,怎么戒掉手机病?
一个理科学霸的表白:数学公式的超酷表白
有一种爱情叫学霸

生活中的心理学:八个有趣的案例分析要麻就先为大家讲解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到你些,若还有更多疑问,可以点击右下角咨询哦!学习,是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学生们从学习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但是,如果问起他们为什么要学习?为谁而学习?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不知怎么回答,当你问一个高材生为什么让读书时,他也许会说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当你问起一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也许会说为了不被父母责骂,也有可能会说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当你问起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有可能会说考得好可以得到父母的奖励……

编辑:要麻
温馨提示:免费领取0元试听课!满意在报名!
中小学辅导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